为什么现在的人只会买买买?是孤独吗?还是心理在作怪?

标签:
健康心理 |
分类: 心理百态 |
“买买买”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就像是一种释放压力追求短暂精致生活的“自救式”消费,而这一点正合资本的心意。
消费看起来解决了焦虑,但其实焦虑的来源就是消费本身。
心理咨询:这里的购买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买的东西无用且多,另一种是追求名牌的购物方式。而这两种购物行为的本质都是购买了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情绪化的购物方式真的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吗?
购物使我们快乐
研究发现,在购物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物质——多巴胺,多巴胺会启动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兴奋感和满足感,同时还能释放压力,缓解日常焦虑。
心理专家:当人们摒弃理智思考而从感性的角度进行情绪消费时,不外乎受到以下几种情绪的干扰。?其一是它能以你带来身份,阶层上的认同感。在社会各阶层中,中产阶级是最需要通过外在价值标识来证明自己的群体。他们对身份认同感的焦虑最大,同时也是购买奢侈品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二是商品附加的情感溢价。这类更多取决于商家的营销策略。例如强调钻石对于爱情的永恒价值,突出美对于女性意义的化妆品,主打自由的汽车品牌等等。购买这类商品在商家的营销下,成为了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的象征。尤其是在赠送礼物时,一束玫瑰花可能就与爱意的表达直接挂钩。不购买时往往会遭受巨大的情感压力。
心理:人们总是想象某样新东西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或是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会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它。这种对物质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我们不停地买买买,而广告商最擅长利用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过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会使人们难以分清正常消费与冲动消费之间的界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物质化的一面,而且购买行为本身的确能让人感到快乐,只不过这种快乐并不持久。正是因为快感转瞬即逝,导致许多人在买买买这件事上停不了手,甚至不惜举债也要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研究发现,那些需要定期从物质消费中获得快乐的人,往往很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感。有趣的是,研究显示,孤独感会让人更加物质化,但反之则不尽然,即物质化不一定会让人更感孤独。
过度消费带来的一大问题是环保压力。据统计,为了给新买的东西腾地方,美国人平均每年要扔掉30千克衣物以及其他纺织品。而且研究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的个人物品越看重,就越不在乎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
攀比影响消费
心理测试:很多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求并非出于实际需要,而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其中忌妒是一大主要推动力。从更深层次看,这与人的公平感与尊严感密切相关——如果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如别人,会让人感觉不公平,甚至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并不是富裕的高消费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如此。虽然不同地区攀比的标准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巨大影响是一样的。
对物质的追求以及相互攀比是人类的天性,或许很难改变,但如何将钱花得更有意义,让自己更快乐,却值得深思。心理学家发现,把钱花在丰富人生体验上或者他人身上,比虚掷在其他地方,能给人带来更持久的快乐。比如,你给喜欢踢球的孩子买的球鞋是不是名牌并不重要,如果你能亲自带穿着新鞋的孩子去公园踢场球,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了。
此外,做个聪明理性的消费者也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人们总是期望新东西能带来新改变,可一旦到手后往往发现一切还是老样子。所以,在你刷爆信用卡之前,先停下来冷静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所需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