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虎山(7小时)

(2010-08-12 20:22:45)
标签:

杂谈

 

台江广场—尚干镇—歧尾村—五虎山脚—五灵岩—头虎—棋盘石—四虎—方山水库—凤溪村—南通镇—南通道(音)—湾边—儿童公园

              费用: 9.5元。

              台江广场—尚干 2.5 尚干—歧尾 2 南通—南通道 2 南通道—湾边(船) 2

              攻略:

              在台江广场乘30路公交车到尚干镇,转包车到歧尾村五虎山脚下。五灵岩在半山有路直达。(行程0:40)五灵岩右边斋房后面有条不太明显的小路,一直往上通达山顶,上到山顶右边到头虎—棋盘石。(行程1:10)站在头虎上远眺福州尽收眼底,脚下确是悬崖绝壁。原路返回上五虎中最高的四虎。(行程0:20)在四虎西偏南往下可以说是没路下到山脚。(行程0:30)见到一条明显的小路右转到方山水库。(在四虎山顶能见方山水库)路在水库右边走到水库拦水坝,过拦水坝右转沿条石板路下山到凤溪村,凤溪村到南通镇(行程0:40)。一定要在16:00前到南通道,(港口)否则赶不上到湾边的班船!湾边到儿童公园乘6路公交车。在南通镇也能乘车到西客站(8元/人)

              初级徒步线路。五灵岩—头虎—四虎—方山水库段是无人区,且路难走。该线有山有水,又坐车又乘船挺有趣。

              五虎山在闽侯县尚干镇,距福州35公里, 脉延永泰、福清、长乐三县、横隔祥谦、南通两乡,是古时闽县和侯官县的天然界线。5个主峰巍然耸立,势如五虎雄踞。凭眺福州,与双门前(今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附近)的三狮对峙,俗称“三狮朝五虎”。由福州市东望,端方如几, 故又名“方山”。

              五虎山壁立干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溪流屈曲,水声潺潺,附近有灵壁岩、鲤鱼石等胜景。宋朱熹避伪学来游,筑吟翠山楼于下卓,留有诗篇《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至今石崖犹存其“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

福州民谚说:“一旗二鼓三高四虎”。“虎”指的是“五虎山”,也称“方山”,为福州的第4大山。

              方山概貌:“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在闽侯县尚干镇辖内。从福州遥望,“端方若几”,取其“方”,所以称“方山”。“方山”号称106峰,其突出者有五,皆怪石嵯峨,东向,如虎欲奔,有灵壁岩、天柱峰、鲤鱼石诸胜。据说汉仙人介琰隐居在灵壁岩上,今遗有石床、棋局和仙脚印等。

              黄岩:方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石”,归时有阿育王塔,又有陈天嘉元年(560年)建的方山寺。唐时方山寺拥僧甚众,并有高僧怀恽等闻名天下。怀恽曾被宪宗诏至雍京章敬寺,并礼请麟德殿讲经,后被谥为“大宣教禅师”。著名的文学家贾岛为其题写《章敬法师碑铭》,藏于方山寺。方山还产茶,称“方山露芽”。陆羽的《茶经》列“方山茶”为全国贡品名茶14个品目之一。据说宪宗召怀恽和尚,赐茶。怀恽奏曰:“h册茶不及方山茶”。传说,方山的茶和上面所说的塔、寺、碑,共称“方山四宝”,闻名天下。

              滴水岩:明时,方山“五虎成精”,常犯福州的布司衙门。被一个布司大人用朱笔戳伤逃走。于是方山上有“白面虎”“嘴巴”裂,流水不歇。因又称“滴水岩”。水质特别清澈、甘甜,如果用“滴水”泡煎“方山茶”,更别有一番情韵。

              五灵岩:方山南麓山腰有五灵岩寺,又称“虎头寺”,建于明弘治年间。寺以巨岩为“一片瓦”,颇为称奇。周围奇岩如削,星罗棋布。清林士敬有《游五灵岩》诗:“纵步寻幽径,危岩半接天。梅香同对酒,雨意共谈禅。眼旷思无地,心闲梦欲仙。月台遥一望,烟火万家连”。1983年1月14日夜,方山之巅忽有巨岩崩坠,沿山谷滚滚而下,至五灵岩寺右侧,被两块巨岩挡住,构成一个天造地设的“大山门”,为世人所叹为观止。

              塔林山:方山最后一峰结秀在尚干乡内,山形圆滑,称“珠山”,也称“塔林山”,山上有南朝7级戟形石塔,高耸云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林元江《题塔峰山》诗:“六六湾头第一峰,倚天剑削玉芙蓉。巍巍秀结东南镇,差胜罗浮四百重”。“珠山”附近的风港村,是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故乡。时称“天下第一乡”。今故居修复一新,还重建“子超堂”,被列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子野隐士:唐代还有黄子野隐居方山。《榕城考古略》载:“子野十三,随父贾于杭,适王伾微时,覆舟于江。子野以父金呼渔者救溺,乃去为人仆,偿父金。主人闻其事,厚视之。后折节读书,治《左氏春秋》,有劝之仕者。子野变姓名,耕于方山。及伾为散骑常侍,使人访之阳岐上,有男子扁舟披蓑,独卧雪中,扣舷歌曰:‘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淹尽,不知何处有僧来?’又歌:‘九日江头醉不醒,满天风雪卧溪溟。定知酒伴无寻处,门外松涛独坐听。’使者呼之,子野邀至家。家徒四壁。几上独《周易》一卷。设脱粟之饭,与之约。明日雪霁会舍。而子野已遁去矣。”当年黄子野住的地方,今称“方山隐处”,颇有许多传奇的色彩,令人赞叹不绝。

              朱熹隐居:宋代朱熹避伪学禁,隐居五虎山下“下卓”村,筑“吟翠山楼”。他多次上山访胜,有题《方山》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并在灵壁岩上刻石:“怡山良石,神仙所居”8字,至今犹存。此外,附近还有元未陈友定驻兵处,清代林一枝的“古平山庄”等,但皆已成废址。

 1、一旗二鼓三高四虎。就是说,福州最高峰乃是旗山,海拔1130M;其次鼓山996M,再其次高山,983M

            。这个旗山并非闽侯哪个旗山,而是寿山村的旗山,正在高山对面,相隔不过2公里许。上面图片就是高山,盛产寿山石,是寿山石之母,矿石丰富多彩。

高山-指的是哪里?高盖山公园自称指的就是它

五虎山:五虎山因山脉五个主峰巍峨耸立,势如五虎雄踞而得名,距福州35公里,脉延永泰、福清、长乐三县市,横隔尚干、南通两个乡,是旧时闽县和侯官县的天然界线。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山中有灵壁岩、天柱峰、鲁鱼石、鸭母岩等胜景,还有石坛、石床、石棋局等遗迹。尚干镇琯前村后的虎灵岩和虎头寺,已成为游览点。

 

五虎山 

 福州南郊五虎山,地处闽侯尚干境內。眺望五虎山像五只猛虎,栩栩如生,神态各异,雄踞闽江南岸。乘车到尚干镇,登五虎山有五条路线:

    其一:从尚干镇向西、穿过高速公路、到歧尾村,经澜澄村直至黄土边村,开始登山。上山走土路,经过一座亭子,见叉路向左,大约半小时行程到五灵岩。此巨岩凹进去像老虎嘴,一座古刹五灵岩寺,依山附势,巧妙地落在这里。此寺建于明末,现已修缮一新。寺门前一块巨石,1983年1月14日深夜从600米高的歧尾虎上崩落,正巧滚落到山门两块巨石之间,成为一个奇景,上刻有虎字及说明。寺前的观景台,可观赏四周景色和岩石构景,如:石鼓、石钟金蝉、石龟等。寺前东侧大樟树根深叶茂。从樟树旁小路登山,道路崎岖,大约一小时行程,可达歧尾虎山顶,此虎岩壁直立很显虎威。然后往北走到歧尾虎与白面虎之间的一条下山小路,直往下来,经过正吉寺回到黄土边村。

    其二:上山与第一条相同,到歧尾虎山顶,然后向西小路继续前行,先往上,再往下,一直走到方山水库旁果林场,有几株大树,是游人休息之处。沿湖边小路向西到大堤坝。再沿堤坝边石阶下山,路边有大瀑布和悬崖峭壁,走到山下凤溪村,再往西行,见瓜山碑坊向北,有水泥路通至南通镇,乘公交车返榕。

    其三:从尚干镇向西,来到歧尾村前见思乡亭向北,到琯前村,从村后小路登山,经过一虎与石虎中间峡谷,到山上,见滴水岩,上端前倾,有清泉下滴,终年不断。继续前行到山顶,看到北面的一虎。如果由石虎往南走,可到白面虎,山顶是平坦之地,视野开阔,俯瞰山下,田野与村庄星罗棋布,远近山水尽收眼底。再向南走到岐尾虎,然后同第二条西行,经方山水库到南通镇。走此路线可以观赏五只老虎的雄姿。敢把老虎踩在脚下,是你一生荣幸。

 

“风景这边独好”

——记人文、自然景观俱佳的五虎山

  五虎山位于闽侯东南部,地跨祥谦、南通两镇,旧时隶属清廉里,是旧时闽县侯官两县的天然界线。其山脉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五虎山因其五座主峰巍峨高耸,形似五虎盘踞而得名。从北至南排列五虎依次名为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尾虎顶。其中前四虎齐头并列,面朝北面福州市;惟尾虎顶向南,俗称“回头虎”,海拔高约611米,为诸虎之最。古人从福州向南观五虎,觉得山体端方如几,故又名“方山”。以下撷取其部分景致作介绍。  山川景特  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声淙淙,好鸟相鸣,有灵壁岩、天柱峰、鲤鱼石、灵源岩、鸭母岩等胜景。五虎山如此峭拔秀美风光历代曾引众多文人雅士登攀观赏,留下许多诗篇。如明林应奎《游方山》诗曰:“五虎峰头接太虚,飞花淡荡遍邱墟。莺声匝路云归尽,岚气侵衣日上初。绝涧危岩稀辙迹,怡山良石有仙居。扶藜载酒登临暮,自得狂风烂醉余。”宋时福州太守王逵游方山也作“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厉,端正外青巷。上帝围棋局,吴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更道出五虎山奇险峻拔的山川景物。史载,汉仙人介琰曾隐居于此,晋葛洪也曾在这里的岩洞中栖息,故有石坛、石床、石洞等遗迹。宋理学家朱熹避伪学之禁来游,在山中下卓筑建“吟翠山楼”(已圮),亦留有“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的诗篇。  寺院奇观  五灵岩寺位于五虎山第四峰半山东麓,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寺巧妙利用五块巨岩进行筑建,或跨岩上,或倚岩侧,或穿岩隙,错落相间,尤为奇特。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等,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明林士敬《腊月同游五灵岩》诗曰“纵步灵幽径,危岩半接天。梅香同对酒,雨意共谈禅。眼旷思无地,心闲梦欲仙。月台遥一望,烟火万家连”。1983年1月14日夜,方山之巅忽巨岩崩塌坠落,沿山谷滚滚而下,至五灵岩右侧,被两块巨岩挡住,形成天造地设的“大山门”,令人叹奇。据查考,五虎山还建有一寺方山寺。宋梁克家的《三山志》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州治南有三案,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峰顶上,真一郡壮观,上有阿育王塔,因而建寺”。明王应山《闽都记》亦载“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日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同时还记载,唐时方山寺僧怀恽,名播四域,为一代名僧。唐宪宗诏居于雍京章敬寺,并礼请至麟德殿讲经,圆寂时,谥“大宣教禅师”,贾岛为其题写《章敬法师碑铭》。此寺具体地点现难以稽考。  摩崖石刻  在五虎山第三嶂悬崖顶,有宋石刻3处,题刻5处。石刻一为阴刻,仙人足迹,长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二为仙桃刻,径约18厘米;三为心形刻,经约22厘米。题刻一为“怡山良石”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二为“神仙所居”,双行成方形,刻在心形石刻内,隶书,字径约10厘米,传为朱熹所书;三为“玉石”二字题刻,隶书,字径11厘米;四为“福”字题刻,刻在仙桃石刻内,字径约14厘米;五为“寿”字题刻,刻在仙人足迹石刻内,字径约20厘米。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有的字迹较模糊。  珍果名茶  五虎山上,自古盛产柑橘、荔枝珍果,因味甜美,誉称神果,有“就食则可,携出则迷”之说。唐天宝六年(747年)曾敕号“甘果山”。至今,悬崖峭壁缝隙尚可找到当时遗留的野生柑橘。荔枝名种“满林香”,据明代《荔枝谱》载“皮微黄,味甘,其香倍于众品。”《广群芳谱》中也有“尚干满林香,惟林氏有三、五株”。惜此种今已无存。还传说五虎山古时盛产名茶。  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俱佳的五虎山驰名海内外。目前,闽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启动五虎山森林生态旅游工程,不久五虎山会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为闽侯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曾小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