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饶:用“八步骤”完成生命的回归】

(2015-02-02 09:09:31)
标签:

菩提书院

三级修学

学员之声

分享

分类: 【我与书院】
【觉饶:用“八步骤”完成生命的回归】

  在同喜班课程结束,但又未开始同修班课程之际,辅导员朗海师兄引导我们结合新版的八步骤,再次修学《生命的回归》。本周在认真按八步骤要求修学后,我一方面发现自己之前修学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在认真按八步骤进行修学中开始回归。

  我之前的修学是什么状况呢?我知道在书院修学佛法,“八步骤,十六字窍诀,十八字方针”很重要,但是对它们只是停留在喊口号和概念的理解上,并没有按八步骤而是按照自己的一套步骤修学:周一周二看法义,周三周四找答案,周五写心得,周六去分享,周日法义还导师。按照我的这套修学步骤,从态度模式上来看,我没有真诚、认真、老实,我把修学当成应付,在修学过程中,我是担心自己在班级共修不会分享,在这样一种外在的压力下去看法义、去学法的,并没有真诚面对自己,面对法,面对法师,没有用心投入修学,严格要求自己,老老实实认同三级修学模式修学。在方法模式上,我也没有真正做到理解、接受、运用,不仅把写心得当成修学压力,还当成自己的修学重点。我并不是花很多时间在闻思法义上,而是在构思心得上。我时常是粗略地看完三遍法义,在不加理解的基础上就着手写心得,而且每次还把写完心得当成是完成了本周的修学任务。所以,我这样的做法没有真正地理解法义,接受正见,运用佛法。从修学效果上看,我不是以“观念、心态、品质”发生与佛法智慧相一致的改变来作为自己修学效果的检验标准,而是以辅导员师兄对我的心得的评价为标准。当辅导员师兄对我的心得表示肯定,我就觉得信心百倍并且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当辅导员师兄没有肯定时,我就内心失落,并且心生烦恼和退却。

  本周,认真按八步骤,我的修学状况又是如何呢?首先,在看多遍法义的基础上,我根据八步骤的修学示例,先写出《生命的回归》三部分内容的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接着在此基础上划分段落,最后写出思维导图找出正见。其次,在小组共修时,组员们一起共同探讨,从而达到对法义较完整准确的理解。再次,在对法义较完整理解,在找出正见的基础上,我就开始着手学会用佛法的智慧重新审视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本期《生命的回归》的学习,我想解决孩子教育方面的困惑。在孩子的教育中,无知的我,骨子里透露着一种深深的我执,那份自己都不能发现的固执,正在悄悄地伤害着孩子的心灵。我把孩子当成是“我的”,给他的成长设定很多的“标准”:要习惯好,要品德好,要学习好…… 在对这些“标准”的要求上,我会执著在很多个细节上,比如要养成好的习惯,刷牙、睡觉、礼貌等每次都要做好。一旦做不好,我就会放大结果,给他贴上很多的标签:“我孩子不礼貌了”“我孩子不自立了”…… 一旦做不好,我还直接指责孩子,我自以为这是爱孩子,为孩子好。

  本周,跟随着导师《生命的回归》,我在佛法正见的引导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回归。

  首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进行一次认识的回归。导师指出,我执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我把孩子当成“我的”,这注定我的人生将多一份痛苦;导师又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我们常会把虚假当成实在,我常把我的“标准”当成实在,并把孩子每一次的行为都当成实在的,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和“行为”都是缘起的假相,没有独立、固定不变的自性;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真正要回归到佛法的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空这些正见上。

  其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进行一次自然的回归。对孩子的“执著”就是与自然相违背。什么是自然?有风有雨,不完美,这就是自然。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是万物生灵的一种,他与我们一样平等,我不能把我的想法与标准强加于他。他属于宇宙,是自然中的一个种子,我要把他放下,让他的生命回归自然,让他在自然的阳光、雨露和土壤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再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要进行一次自我的回归。我一直困惑这个问题,其实,用缘起的智慧观照,就知道不存在“我”这么一个独存主宰性的存在,我为何还把孩子执著为“我”呢?所以,我要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通过通达“无我”的真理,开发本自具足的智慧。不执著了,心安静了,家庭教育就少了困惑多了智慧。

  总之,八步骤在我的修学中一旦落实,我的心就开始与法相应,我的观念、心态与品质就会悄悄地改变。

  顶礼导师,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