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才开卷有益

(2022-03-19 05:44:45)
分类: 人文随笔与学术小品

怎样才开卷有益

邙岭童2006820

 

                           一.有条件

开卷有益这一古训,劝导人们勤于读书学习,几千年来在人才成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但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或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复杂性,社会竞争的程度等,都今非昔比。这种情况下,“开卷有益”,就不那么么简单了。它是有条件的。这里从开不开、开什么、怎么开、开过后,四个层次,探讨开卷有益的条件。

 

                       二.开不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有不少读书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凭着自己审时度势的胆识和能力,在工商业的创业中,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朋友问我,这是否说明,读书并不那么重要。我说这是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所特有的暂时的现象。随着法制化市场经济的发育和融入国际竞争,市场上的成功,终究还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及现代化的高效管理。我想只用这一个例子表明观点:从宏观(总体)上说,开卷,比不开有益。问题是,承认这个命题以后,并未万事大吉。往上()一层看,还有开什么、怎么开等问题,解决得不好,开卷未必有益。

 

                        三.开什么

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达到惊人的程度。而知识增长的速度,又随知识总量而增加。时下对于任何一个像样的问题,涉及的已有的书、文,均可谓浩若烟海,这是一。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驱动,导致文字、电子媒体中,龙鱼混杂,出现大量有害的东西,是二。人生苦短,要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成就,必须通过选择达到更高的效率,是三。此三端,决定了开什么,必须严格选择。益、害是相对的。随便的、瞎碰的选择,与最优的选择相比,总会导致开卷有害的结果。

选择的原则是:最需要、最适合。前者是能解决你面临的问题,或为它做准备,或者能满足你审美、娱乐的需要。从博与精两个维度扩展。视野广阔,有利于认识加深。后者是,挑选深度适合自己的、信息密度大的、明白、实惠、艺术性及可读性强的。

选择的方法要多途径。网上搜索。借助于工具书刊,如索引、书摘、分类目录等。找对口期刊,逐期翻阅、检索。到阅览室,随兴走走、翻翻。请行家介绍。试读,一本书读上三五十页,如还没兴趣,就改读别的。

经常要查阅、引用的工具书和经典、喜欢反复读的书等,可量力自己购买。其余的、大量的,要依靠图书馆。买书,它是否值得你化时间看它,比书价重要得多。

 

                         四.怎么开

根据对象不同,分别采用浏览、选读、泛读、精读、研读,不同层次的方法对待。前三种,遇到有用的东西,要随时记下。手勤成为习惯,用时受惠无穷。精读,可先浏览,然后通读。边读边用红笔做记。一是,重要的、代表性的文字下面,画线。使你以后,只读这些文字,就能掌握作者意思。二是,在页面左右的白边处,写提要。一般书刊文字的最小单元,也会包含几层意思。要把它们分解明白。对每一层,在相应位置,写下简洁、明了的提要。这会成为你以后寻找有关内容的引线。三是,在页眉或页脚下写批注,记下你思考所得的思想。这是与作者对话。批注开头,和启发你产生这种想法的原文字句处,用相同符号标记,形成呼应,便于查找。边读边思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思考。批注,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常可成为写文章的素材。

一本书这样读过之后,它的内容就不会被淹没在一片铅字之中,而是随时可以提纲挈领地找到的了。

 

                      五.开过后

制作索引。以问题为纲或以著名作者为纲,把一些书刊集中在一起,做一个索引。逐个翻阅每本书刊。看白边处自己写的提要。凡是以后可能引用的东西,都记入卡片。卡片大小随意,小可到(90×18)毫米,便于粘帖。写明内容,用符号记下出处。然后,把一大堆卡片摆出来分类。按照所涉及的问题、子问题的“树”,加以整理。写出不同层次的标题,把卡片粘贴到相应的位置,装订成册,写上总标题。一本本这样的索引的集合,对你引用接触过的资料,就能起到“不漏、不乱、不慢”的作用。可用的资料,不会遗漏一条。资料在你脑子里成为有系统的整体,可能会触发新思想的产生。要用时,很快可以找到。

我和书,要以我为主。不是人随书走,而是书为我所用。要坚持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决不要盲从、附和。要在广阔的视野里,善于互相联系,融会贯通,善于综合。综合里边就有创造。研究问题从模仿起步,经过改善、修补等,举一反三,过渡到创造。问题不怕小,就怕没新意。

 

                     六.结语

以上所述的原则,是必要的。具体方法,则是经验之谈,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仅仅作为提示,以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