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半两”钱的三等制(战国时期 秦国货币)

标签:
“半两钱”的初铸阶段也是分“三等制”的战国时期各国自觉遵守的规范 |
分类: 先秦及秦汉古钱 |
说“半两”钱的三等制(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虽然类型多样,但其重量(值)都是符合一定标准的。是“一釿”的整数倍,或半数倍。如魏国的釿布分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其重量分别为30克左右,15克左右、8克左右。魏的当寽布也是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齐刀大多为45克左右,正好是“三釿”,燕刀一般是15克左右,是“一釿”,赵的大尖足布是“一釿”小尖足布是“半釿”,小方足布是“半釿”(后来减重的,不在此例),秦圜钱“珠重一两” 是“一釿”,这里只是名称由“釿”改为“两”,“半圜”为“半釿”。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虽未统一,但其重量(值)都符合一定的标准。是“一釿”的整(或半)数倍。是各国自觉遵守的规范,实际上是共同的“默契”。可见当时各国对贸易的重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尤其是跨国贸易,各国都看作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之后,北方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先秦古钱币。同坑(或同罐)的就有战国时多国的货币。就证明了当时贸易的繁荣,和跨国贸易的普遍性。
以前许多人认为,哪里出土的,就是哪里铸的,其认识实在是太“牢笼”了。俗话说“钱无腿而走遍天下”,此言不虚呀!我国历朝历代的古钱币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南洋岛国,是应有尽有,足可证明“出土地”不一定是“铸地”。我还听说过一位德国研究中国古钱币的专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印度尼西亚以废铜的价格,一次进口了五吨中国古钱币。时印尼启用新纸币,停用了旧铜钱。
形制为圜钱,有的范口可见,圆形方穿,无内外郭,面肉较凸,背平素,原始币特点。
钱文多高挺,笔画多隐起,高低悬殊。文字古拙。
举例如下:“二釿”制一品, “一釿” 制二品,“半釿” 制二品。
1、有茬“半两”(二釿),直径38毫米,重29·5克。铸口露茬柄,无郭肉凸,文字高耸,形文古朴。初铸无疑。
3、小字“半两”(一釿),直径35毫米,重16·8克。特征钱文较小。形文古朴。
4、隐起“半两”
(半釿),直径29·5毫米,重9克。特征:“两”字,上横、右竖隐浅。形文古朴。重量稍大于半釿。
5、阔穿“半两” (半釿),直径34毫米,重10·7克。特征:阔穿肉凸,形文古朴。重量略大于半釿。
至此,先秦货币的博客暂时告一段落。接着将展示几品汉至六朝银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