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后反思

(2023-03-10 08:51:08)
      这个早自习和第一节课,我让学生完成了一张小卷,这张小卷的题目有简单的,也有稍有拔高性的题目,对于这样的题目来说,对于学生才能真正地起作用,就是说,只有这种既有基础题,让学生感觉很容易,同时,又有一定难度的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有一定的提高,才能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能不致因题目太繁杂而懒于去动笔去做。这样也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做完,同时,在学生做题时,老师深入到学生之 中去,及时地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让老师的指导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的指导才是对学生的心灵起作用的指导。或者说,只有找到病的源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困难之处,也才能让全班的反馈交流有效果,有效益。因此,动起来,既动起了教师自己的脚步,同时,也让学生的错误能够及时得到提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错误在老师的心中了如指掌,让老师的讲解更具力量。
      小泽同学的放弃行为。在做一张小卷时,小泽同学没有完成就交了上来,对于这种行为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不会,的确,有个别同学对于一些问题不求甚解,不想去思考去解答,主动放弃解决,既是一种不负责,同时,也是一种不积极主动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差,更会出现不想解决问题,更不愿意付出劳动的行为。对于这种状态的孩子,及时发现并给出一定的指导,让他既感受到有了思路,又不致老师的指导过多,而更多的是一种启发性的,做到点到为止。老师要及时地发现这种状态,及时引起注意,让学生的不想行动消灭于无形。
     讲解方式的不同,改变才是应对学生不会的最重要的方式。在讲解时,让同学们说,哪些题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更愿意聆听与思考,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每一道题中的容易出现错误之处,容易不被理解之处,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考与付出努力,同时,对于自己的错误找到根源,让他们 更乐于思考与反思。在讲解把一个圆锥纵切以后,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厘米,圆锥的高是9厘米,求圆锥的体积时,有些学生不理解36表示的是切开后增加的两个在角形面面积,还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三角形的高就是圆锥的高,三角形的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还有些学生不能理解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怎样求三角形的底,再者有个别同学直接用直径求底面积,攻克了这些难点,也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了更多。在解决已知两个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相等,圆锥的高是6厘米,求圆柱的高这道题时,管住自己的嘴,不让老师多说话,而是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方法,一种是举例法,只假设一个数据再计算出其它数据。二是利用公式法。老师补充了画图法,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方法来理解和体会。在讲解一道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1/3,那么这个圆柱和圆锥一定等底等高,我让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说法是正确的,什么情况下说法是错误的,我没有想到的是,同学们不但说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而且还提出了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时,那么圆柱和圆锥可能等底等高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而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他们一定等底等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交流中,不但让学生丰富了想法,更丰富了见识,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不同说法的真正的含义。在这张卷子中,学生还指出了我提出的写公式时,要是一个等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来源于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更利于学生自己接受,也就是说,学生参与其中由学生的口表达出来,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思考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作业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