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有个“青口”,最早是作为河口名称,是“青口河”入海口之意,古时也写作“清口”。“青口河”发源于山东莒南洙边镇,流经古“莒城”(今土城镇大、小莒城村),至青口镇入海,全长64公里,现为江苏第二大人工水库“小塔山水库”的行洪通道。古时河流水量充足,是赣榆的母亲河,也有人称“青口河”为“小沙河”。
一般河流是先有名称,河口名是“河名+口”;而“青口河”正好相反,是用河口名来命名河流名称,可见这河还有一个原名。按照河流正规名称来看,这河应该叫“青河”或者“清河”,但史料没有此记载,所以为什么叫“青口”(清口)一直是个谜。
从历史上来看,这条河可以称“莒水”,是流经古莒城的河流,入海口可以称为“莒水口”;如果原名是“小沙河”,入海口可以称“小沙河口”,为什么称“青口”(清口)呢?我们来看看河口地形。
“青口”东的海里有个秦山岛,岛的西边有一条地理学上的“陆连坝”,从秦山岛向西沿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时期修过三十里长入海“秦帝桥”,西起今天的青口镇,东到秦山岛西山脚,这陆连坝就是“秦帝桥”遗址,今称“神路”,“秦山岛”也因此而得名。
“秦帝桥”修好后,就等于把“青口河”的河口向前沿伸到了“秦山岛”。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条河的河口用“秦山口”或者“秦口”更为合适,比用“河名+口”更有价值。还有一个理由,古代“口”有码头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口岸”含义,此时的秦山岛就是个重要的码头,后人称此为“秦口”最合适不过了。
秦山岛位置示意图
古时“秦口”连接古淮、泗、沂、沭、游水,是重要的出海口和码头,是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越王勾践、秦始皇都非常重视这里,都曾在此耗巨资修筑“琅琊台”。
后来由于海岸线西移十多里,河口也跟着西移,秦山岛的“秦帝桥”(神路)也部分沉入大海,秦山岛一度被称为“奶奶山”、“琴山”,而“秦口”与秦山岛分离了,码头功能日下,则演变成了“清口”,最终成了“青口”,也是很自然的,这种现象也非常符合地名演变习惯。
由此推测“青口”名称得来,跟秦始皇修“秦帝桥”(神路)有关,是从“秦口”演变过来的。
202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