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云台山地理 |
连云港的云台山是古郁州,有很多古称,如:琅琊、郁州、都州、田横岛、苍梧山、青城山、巨平山、平山、云台山等等,这些名称的字面意思不同,使用的时代也有差别,但有曾指今天云台山地区。
一、云台山区域位置
上古时代,黄河入海,因东方泰山山系的阻挡,不同时期入海口位置不同,分别从泰山山脉的西和南入海,形成两道黄河走廊和两块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泰山地区则是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龙山文化为主体,古郁州在这个区域内,今天的云台山“藤花落”就是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云台山有是“泰山余脉”之说。
在泰山东,有两个古河流沂、沭,它们的中、下游先由北向南,再折向东入海,它们同属淮河水系,这两条古河流把东部海滨划为独立的区域,为“禹贡九州”青州南部。古郁州曾属青州,有位于“黄淮尾闾”之题。
古郁州是在海上,是古代长江以北地区最大岛屿。北部是丘陵山地,南部河网平原,东部是大海,西部是大陆,是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于地形独特,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有南方草木。山海相拥,谷地开阔平坦,雨水充足,物产丰富,所以生活富庶安定。古郁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无可比拟,被称为海上仙山,这也是很多历史人物驻足这里的原因,他们在此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
二、地名演变
区域地理名称往往都是以海、河流、山脉山峰为界来命名的,古郁州地处区域边缘,又位于海、河边界,自古以来归属权问题异常突出,称呼多变,地名时更。
1、琅琊
历史文献中亦作“琅玡”、“琅邪”,“琅”本义为似玉的美石,“玡”本义为似玉的骨。“琅琊”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孟子·梁惠王下》有“吾欲观於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与“琅琊”相关的名称很多,有琅琊山、琅琊台、琅琊邑、琅琊县、琅琊郡、琅琊国、琅琊道等,根据地名规律,多源于“琅琊山”。
云台山古称“琅琊”是有根据的,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修筑“琅琊台”,秦始皇效仿勾践迁三万户“作琅琊台”,并增修“秦帝桥”,这就是云台山北秦山岛“神路”,所以云台山当是古“琅琊山”。但因秦始皇东巡琅琊刻石立在古齐国“四时主祠”,“秦帝桥”又日渐沉没,所以汉以后才开始误将“四时主祠”当作越王勾践“琅琊台”。《嘉庆海州志》引唐代杜祐《通典》称琅琊山:“在朐山东北”,这也证明云台山就是古“琅琊山”,“琅琊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云台山最早的名称。因为吴越就有“琅琊”,所以才有秦帝国的“琅琊郡”,也才繁衍出其它有关琅琊的名称。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里,还没有发现古云台山的其它名称,这么大的、非常重要的地方不可能没有名字的,所以这里只有叫“琅琊”,“琅琊”名称至少已有2500年。
2、郁州
“郁”繁体写作“鬱”,有草木茂密之意;“州”的古字形像水中有小块陆地,本义是水中的一块块陆地,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洲”。“郁州”也写作“鬱洲”、“郁洲”。
汉末人崔季珪的《述初赋》:“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另有“倚高闾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吾夕济于郁州”、“朝发兮楼台,回盼兮句榆。顿食兮岛山,暮宿兮郁州”。崔季珪在郁州停留过一段时间,亲自考察过郁州。
《南齐书·州郡志》有郁洲“周回数百里”记载;又有:“(刘怀珍)到了东海,明僧詗已退保东莱,进据朐城,众心恐惧,有人提议且保郁州。”(《南齐书·刘怀珍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本《山海经·海内东经》作“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古郁州指的是今天的云台山地区,这里古代有山、有海、有田畴、山上有南方草木,这与“郁州”的含义很吻合,也有人认为“郁州”古属东夷中的“嵎夷”(一称“隅夷”),是“嵎夷”的音转,从地理位置分析,也不无道理。
“郁州”得名更大的可能性是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有关,本地方言“郁”音“越”,“郁州”即“越州”,“郁州”是“越州”的谐音演变,是“越国之州”、“越国都城”之意,后来演变成“郁郁葱葱之洲”。史书中也总是将“郁州”与“都州”连在一起描述,“郁州,一名都州”,或者是“都州,一名郁州”,说明两个称呼是统一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越国都城”。
因为“琅琊”地名秦始皇时期被用作“琅琊郡”,郡治所不在原地,“琅琊”地名开始向北漂移,原来的“琅琊”改用“都州”或者“郁州”,从崔季珪的《述初赋》可以看出,到东汉时,“郁州”名称已经广泛使用。
3、都州
都音“du1”,《说文解字》:“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有邦国都城的意思。
历史记载,云台山跟都城有关的最大事件就是“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云台山有“藤花落”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和岳石时期的古城址,可称都邑,但历史久远,无文字可考;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也属小国,唯有“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影响深远,可见“都州”之“都”于“迁都”之“都”更为贴近。“都州”名称使用的时间于“郁州”相近,今本《山海经·海内东经》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记载,从上面“郁州”名称分析可知,“都州”就是“越(郁)州”。
4、田横岛
唐初的徐堅在《初學記》载,海州有田横岛。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里记载,田横岗作田横固,“在东海县北五十七里”。《太平寰宇記》载:“田横固,在县(东海县)东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特秀,三面壁立,俯临深溪,惟有东隅才近人行,累石为城。”
田横岛,因齐田横(?—公元前202年)避难在郁州而得名。这个名称在地名中很有特点,地名的含义,滞后于地名含义发生的时间,也就是说,田横避难前后,这里还不叫“田横岛”,多年以后为纪念田横,才称“田横岛”,这也是地名的一个重要特点。
5、青城山
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初学记》(唐代):“《三齐记》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这是明确记载秦始皇造桥的文字,秦始皇登过“青城山”,在那里修建筑过城池,并在海边造石桥,石桥长度三十里。石桥修建的地点是在青城山边的海中,这段话被唐代人引用,又被清代人引用。
“石桥”即“秦山岛”的“神路”,那么“青城山”也就是今天的云台山。“青城山”很可能是“秦城山”谐音,因秦始皇登此山筑城而得名,造石桥的岛后来就称为“秦山岛”了,是“秦城山”边的岛,“秦城山”、“秦山岛”是一组相关联的两个名称。另外,古云台山顶峰称为“青峰顶”,现今地名还在,可能来源于“青城山”。明朝唐伯元任职海州,于万历十三年十月初四著有《游青峰记》,文章刻于花果山天然碑。可见“青城山”的名称在唐朝之前就有了,可上溯到魏晋。
6、苍梧山
最早可追溯到汉末人崔季珪的《述初赋》:“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水经注》卷30(淮水)云:“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唐诗人李白有诗称郁州山为苍梧山:“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苍梧山”指“郁洲”,因为“昔从苍梧飞来”的传说,故称“苍梧山”,“郁洲”在唐朝就有人称“苍梧山”了,到了宋朝才普遍使用。
7、巨平山、平山
古郁州主要有两大岛组成,南北排列,之间为浅海峡,古时建有坝或者石桥,方便来往。从南北海上远看两岛,都是平顶山脉,一大一小,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一对,故附会称“巨平山”、“平山”。
巨平山、平山下的村,分别叫“巨平村”、“平山村”,因山得名,“巨平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记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孝妇祠,在东海县北30里,巨平村北”。另外,1983年在朝阳西山发现宋代《古泉记题刻》,题刻里记载,村民捐资重修巨平村古道旁古泉事宜。据此,“巨平山”一词,可能唐朝就已经有了。
《重修东海万金坊石桥记》(明·蔡昂)记载:“去东海城东北七十里,介巨平、平山之间有积水焉,当夏秋之交,水脉于海,淼为巨浸。”(《云台新志》引《颐贞堂稿》)石桥南北两端的山分别称巨平山、平山,即指今天的南、北云台山,这是历史上首次将海岛分开命名,可见,“巨平山”、“平山”名称最迟始于唐宋。
8、云台山
据《云台新志·卷第二建置》记载:“明张峰州志(《隆庆海州志》)刻于隆庆六年,只称苍梧,至宋祖舜《淮安府志》,刻于天启初,始有云台山之名。盖自神宗时,创建三元宫,因借蜀中之云台,标兹山之灵异耳。”
“云台山”名称,是明朝神宗年间开始使用的,是借它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9、花果山
明朝吴承恩神话小说《西游记》里有花果山,相传是以云台山为蓝本创作的。建国后毛泽东主席视察经过徐州时说过:“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因此,旅游开发把云台山主峰所在地标注为“花果山”,随着旅游文化建设,“花果山”所指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外地人眼里,“花果山”名称指的就是“云台山”,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三、名称分析
从词的构成、发展来看,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城词,合成词又分为附加式和复合式。地名的产生发展过程是遵循着词语产生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规律的,也就是先出现单纯词地名,后来产生附加式合成词、复合式偏正式合成词地名,最后是词组地名。一个标准地名,其构成是“专用名+通名”,如“苍梧山、云台山、”,“苍梧”、“云台”是专用名,“山”是通名。
1、云台山差个古老汉语地名
“琅琊”是双音节单纯词,也可能是其他语音的汉语翻译,“郁州、都州”是偏正式合成词,“田横岛、青城山、苍梧山、巨平山(平山例外)、云台山属词组。从地名发展规律来看,“琅琊、郁州、都州、田横岛、青城山、苍梧山、巨平山(平山例外)、云台山、花果山”这样的排列的顺序,也正好体现云台山地名发展顺序,使用时代于历史发展也吻合。但是不难看出,云台山地名发展是有缺陷的,在“琅琊”名称之前,还差一个最古老的、单音节一个字的地名。如果没有单音节地名的话,也有可能是本地原来不属于“汉语”范畴,是区别于汉语的另外一种语系,“琅琊”是有记载的最早音译定地名,那就是说“东夷”部落有自己的语言。
还有一种可能,“朐”是个古老的地名,有“朐县”、“朐山”、“朐山村”,所指代的范围越来越小,古云台山于现在的锦屏山,上古时期都是一个地理单元区域,根据地名萎缩规律来看,“朐”有可能是云台山最早的地名,因吴越时期改名字了。
2、“琅琊”地名的衍变
本地区与“琅”音相近的地名有:宿城的“狼窝”、中云隔村的“狼窝”、大村的“狼窝”、锦屏山的“狼窝”,都是本地代表性的高山,根据“海岛无狼”现象,这些地名都没有合理的解释,但又分布于整个云台山及周边地区,有可能“狼窝”就是“琅琊”的原始读音汉语记录。
“琅琊”地名衍变的另一种情况漂移到别的地方了,胶南、临沂、安徽滁州的“琅琊”就属这类情况,其读音也越接近现代的“lángyé”、“lángyá”,这也证明是后期的“琅琊”。
3、纪念性、借用性地名
“都州(郁州)”、“青城山”、“田横岛”都是纪念性地名,有纪念性地名的特点,使用时间都迟于地名意思发生的时间,由此看来,“都州”的“都”,要早于汉,迟于“琅琊”,这也能证明就是“越王勾践迁都”的都。后来的“苍梧山”、“云台山”、“花果山”都是借用别的地方的名字,也有借用地名的特点。
云台山古山名还有很多,如“赣榆山、沃壤山等”,唐宋以后各个小山头的名称也见诸文献,明朝顾乾《云台山志》里,绝大多数山头都有了名称,清《云台新志》、《云台补遗》、《云台导游诗钞》等更详细标注解说各山头、山峰的名称,完善了云台山山头、山峰名称。为一座山撰写多部志书,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可见云台山文化底蕴深厚。
云台山秦代之前叫“琅琊”,有高贵如玉的意思。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筑琅琊台,秦始皇迁三万户于琅琊,作琅琊台,增修“秦帝桥”,并把这里当成秦东门。汉朝时,因为越王勾践迁都在这里,这里还叫过“郁州(都州)”。因为有南方草木,传说从苍梧飞来,唐宋时已经叫“苍梧山”。明神宗敕封三元大帝,借蜀中灵山,始称“云台山”。毛泽东主席根据神话小说《西游记》,说云台山是“花果山”。从“琅琊”到“花果山”,云台山名称总是与神仙、帝王紧密关联,真不愧为“海上仙山”。
江河可以改道,沧海可以变成桑田,只有高山岿然屹立,是可靠的参照物,深入研究山峰的名称和变迁,对照史料记载,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纠正错误,对研究历史文化意义深远。
2021.01.21
2022.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