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2013-05-29 09:10:45)《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高新第三中学
一、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和简单应用。
● 地位与作用
二、学情分析
● 知识基础: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
●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已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 数学思考
(1)
(2)
(3)
● 解决问题
创设由探索1+2+3+……+100的和,推广到探索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
的求和公式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 并使学生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 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五、过程设计: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
新课引入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活
说
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传说中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图案嵌有大小相同的宝石,共有100层,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
也即计算1+2+3+…..+100=?
现实模型:
①
② 生活实例
直
用
实
际
生
活
引
入
新
课。
认
识
剖
析
公
式
议
练
活
动
画
龙
点
课
后
强
化
首先认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然后提出问题:高斯是如何快速计算1+2+3+4+…..+100?
如果我们只取第1层到第21层,用高斯的算法又如何计算?
高斯的这种首位配对的方法还得分项数为奇数和偶数分别对待。能不能进行优化
设等差数列{ }前n项和为
问题1:
如何利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呢?
方法1:
两式相加得:
方法二
同样利用倒序相加求和法,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故得到下面的公式
引导学生带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换掉
问题2:能否给求和公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n
n
剖析公式:
教师提示,从方程中量的关系入手。
3、拓展:如果再将公式2进行变形可以得到:
思考作业: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
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请试着用定义证明一下吧!
例题解析:
例1:计算
(1) 1+2+3+…+n
(2)1+3+5+…+(2n-1)
(3) 5+9+13+17+21+……+73
如何算出项数n的?
大显身手
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
中的Sn
大显身手
课本17页练习1:第3题的(2)(3)小题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中有
(3)倒序相加求和思想。
(1) 课本P20页A组11、12、13
(2)
思考作业: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
学生:1+21=22,2+20=22,…
最后还剩了一个数11,所以想到10 22+11=231,而
2 11=22
学生:(可能部分学生在此会遇到困难,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由上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容易想到倒序相加求和法。)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将
中的每一项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巧妙的改写,在倒序相加求和时,每一组中的d都被正负抵消了。
学生类比方法一与方法二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过程美。应用公式解题,体会求和公式的应用。
学生:将求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正是利用了倒置的思想。
学生:同样将公式2与梯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用“割”的思想将梯形分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而梯形面积就是这两部分面积之和。
学生:公式中一共含有五个量,根据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由方程的思想,知三可求二。
学生讨论分析题目所含的已知量,选取了公式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会在确定项数n时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找寻最佳的解题方法,快速训练。
在熟记公式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两个求和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知3求2是本节的重点!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1)回顾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2)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表示方法,倒序相加的算法,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巩固新知识,提高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内化本节课的知识,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这里的分析时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
从高斯算法出发,对项数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自然,学生容易想到。
对中间项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数学的研究。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最优化的解决办法,提示学生继续思考,引入图像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倒序相加法,然后再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等差数列的求和中,并让学生对比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倒序相加求和法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为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对两个公式有直观的认识,体会数学的图形语言。
例1让学生学会公式的简单的应用。
例2在解决了例1的基础上,由浅入深,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紧扣教材,让学生体会整体应用公式,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为以后综合问题的解答设下伏笔。
七、教学设计后续
(1)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课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要重点突出了学生活动,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公式的探究活动;(2)公式的认识(3)公式的应用(4)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
(2)本课特别强调了几何直观,我不仅对求和公式给出了几何解释,也对部分习题给出了几何解释,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由于高斯求和法众所周知,于是我想补充我国古代研究数列求和的情况,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讲解,所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解并且交流学习。
(4)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采用由简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5)本课注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