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65通识课第七章绳其祖武(2025.04.07)
(2025-04-07 23:49:48)
标签:
365杂谈 |
诗经·大雅·下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清明节过后的第一节课,依然是本科的通识课。经过前期的准备,今天主要是各团队进行第一阶段的汇报。各团队的汇报内容主要包括:背景与问题缘起;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设计。我要求孩子们将他们写好的文档和课件在今天零点之前提交到学习通的小组任务(PBL)中。今天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各团队提交的文件都浏览了一遍。虽然孩子们的研究都很稚嫩,也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但对于第一次做研究性学习的大一学生来说,已经做得很好了,我非常满意。
我将发现的问题做了一个总体概括,然后补充了课件的内容。其实除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之外,孩子们撰写的文本在内容上也有很多问题,但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团队解释本团队要传承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一定要传承下去。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思考是:我上了这样一门课,老师要讲这些内容,要我们做相关的研究,这些文化就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就应该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这些文化的家庭传承方面面临哪些问题和困境,要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
上课伊始,我先将各团队展示和评价的方法做了说明。一共11个团队,每个团队汇报的内容都是四个部分。我先将对四个部分的评价量表做了具体的解释,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个初步培训。然后我进行了分工,就是第一个团队展示的时候,第2、3、4、5团队分别对展示的第一、二、三、四个部分,根据量表给出本团队的评价。然后是第二个团队展示,第3、4、5、6团队进行评价……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后第11团队展示的时候,第1、2、3、4段对进行评价。
分工结束,从第一个团队开始进行展示。我看了一下,基本上每个团队都用了大约10分钟。所以我决定先集中进行展示,每个团队展示结束,后面四个团队评价并记录,然后下节课集中反馈。但依然还是无法保证11个团队今天全部能够展示完毕。最后离下课还有20分钟的时候,第6组展示完毕。我让学生们今天先展示到这里,然后给了有评价任务的小组5分钟时间进行整理。同时向学生们说明,本次课和下次课我们完成第一阶段展示和评价,所有小组都要把本团队就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整理,然后将文档上传到学习通小组任务(PBL)第一阶段中。这样我们第一阶段的任务就全部结束了。
剩下的时间里,我给学生们放了一段8分钟的视频。这个视频是我从字母站上找到的关于清明祭祀的讲解。这里面不仅讲到了祭祀习俗的来源、阶段演变,更重要的是讲清楚了祭祀背后的底层逻辑:组织力和动员力。这段视频原本是24分钟,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根据需要进行了剪辑,缩短到了8分钟。
在播放之前,我向学生们说出了我发现他们研究中的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而这段视频恰恰讲清楚了这个问题。从这段视频出发,我又接着给学生们讲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们要进一步独立思考:是所有的文化传统都要传承吗?哪些要传承?哪些要放弃?为什么?在历史、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呢?
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也是我们接下来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最终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