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专题
(2012-09-20 01:30:24)
标签:
杂谈 |
一 明确考点
现代文阅读综合考查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阅读文本多为抒情散文﹑记叙文等多种题材。选文以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色彩。阅读的考点设置为词句理解﹑要点概括﹑文章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
二 精析例题
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1.围绕《只想和你接近》这个标题,作者着重描绘了哪几次与父亲在身体上“接近”的情形?请简要概括。
【老师的解析】本题考点为要点概括。只有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本的主要内容方能作答,作答时要求有较强的慨括能力。此文的标题为《只想和你接近》,内容涉及到与父亲身体的接近和心灵的亲近,作者在描绘身体接近的过程中表达了对父亲心灵亲近的渴望。全文主要记叙了印象深刻的两件事情,其中直接写与父亲身体接触有三次。写答案时候,应该围绕题目要求强调身体上的“接近”,比如“抱起放正”“剪指甲”“撑起我的肩膀”等内容。
【答案示例】
2.仔细品读下面语句,它描写了什么?这段描写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老师的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考查语言鉴赏能力。要求考生体会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题目选择的是一段外貌描写,呈现了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憔悴不堪的样子。此时,作者眼中的父亲威严全无,落魄不堪。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副模样?这和作者的心境有关,答题时候,要求能抓住心疼父亲关心父亲的心境。此题不涉及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专业术语,但考查的恰恰是对这些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考生能从描写中品读语句背后包含的的作者内心情感就很好了。
【答案示例】这段描写刻画了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消瘦憔悴的外貌,看到父亲“威严全无,落魄不堪”的样子,想到父亲没有人照顾,作者很心疼,很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才会忍着眼泪为父亲剪指甲。
3.从家乡到台北,父子间的“接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什么?请结合文章细节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的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在反复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时能以文本中的细节为依据,不可架空分析。题目分两层设问,答题指向明确清晰。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考生必须读出这一层意思:作者所表达的“想要和你亲近”的意思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近,更深的是渴望心灵的亲近,而这样的亲近在台北的医院,在台北长长的街道上一步步完成。作者与父亲相互搀扶着走在看电影的路上,脑海里回想的都是去九份看电影的情景,父子的心是相通的,尽管言语很少。孩子独自坐火车到台北看望在医院的父亲,并忍泪为父亲剪指甲,孩子的爱感动了父亲,成为了亲近的源头。在完成对这些细节的品读中才能完成对文本要义的领悟。所以答题必须以细节为依据,才能准确完整地答题。
【答案示例】父子之间的“接近”不仅仅有身体的接近,更有心灵的亲近。而这样的亲近是因为孩子主动去台北的医院看望并照顾独自在医院的父亲。父亲感受了孩子的这份关爱,虽然受伤,但是他依旧带着孩子看电影,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亲的关爱带来了父子之间心灵的亲近。
4.仔细研究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它照应了上文的那一句话。这样的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老师的解析】这道题考点为内容探究。要求理解文章结尾的丰富意蕴。通常记叙文会用议论和抒情的段落来揭示主题,但是本文的的丰富情感却蕴藏在朴实的叙述之中。作者通过对影院对电影对导演的名字的罗列来表明影响的深刻,并用一个意味深长的一个“长”字表达着萦绕心头多年的情感,那种亲近感温暖了作者的一生。对这样的结尾做深入探究很有必要,既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又能理解作者在写作中前后照应的意图。阅读的核心还是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答案示例】照应了上文“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在作者的心里,和父亲亲近的美好的记忆值得珍惜和回味,这种亲近温暖了作者的一生,作者一直很怀念这段不可多得的美好的回忆。
三 归纳方法
1.养成良好的阅读心态。静静阅读文本,细细用笔勾画,在平和心境下完成文本的阅读和题目的阅读。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篇文章至少要看三遍:第一遍读文本的大致内容,第二遍读文本的结构和脉络,第三遍读文本的主题思想。读文本时候要用笔勾画出重要的句子,以便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3.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读题目要学会勾出要点,找准答题的方向,再确定答题的方式方法。读题目还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内容或者表达上的暗示,帮助自己选择答题的表叙方式。
4.要点概括题目的解答要注意分清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针对不同的内容确定概括的方式。回答这类题目,应在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下进行思考。
5.词句理解题目的解答要审清题意,找准鉴赏的方向,然后根据鉴赏对象的具体情况表述。回答这类题,应结合上下文思考。
6.文意把握题的解答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绝对不可以以偏概全。回答这类题目,应该关照文章的主旨。
7.内容探究题目的解答要注重纵向的深入,还要结合文本的的主旨进行分析品味。
8.作品感受题目的解答一定要兼顾文本和生活两个方面,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对生活的感悟,绝对不可以脱离文本单独谈感受。
四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仔细阅读文章,简要概括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2.仔细体会下面这句话的内涵,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写的是苏东坡,为什么给文章取名为《宋朝的雨》?
4.根据《宋史》记载,苏东坡还活着的时候,老百姓就为他建立了“生祠”,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文中有没有内容可以印证老百姓的这种心情?
大哉孔子!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请简要概括。
2.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说说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着对孔子怎样的感情。
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