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②】
(2012-08-21 22:54:45)
标签:
杂谈 |
【阅读•写作②】
学习目标
1.文章的立意和线索
2.文章的构思技巧和写作技巧
品读美文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完成阅读任务
1.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3.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4分)
4.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4分)
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①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完成阅读任务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从第一、二位老师那儿,古鲁分别学到了什么?(4分)
(1)
2.“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个小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一句中的“捧”字用得很巧妙,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答:
3.谈谈你对“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这句话的理解(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理解:
作用:
4.“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联系全文,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答:
⑶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⑷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⑸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⑹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⑺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⑻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⑼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⑽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⑾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⑿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答:
2.语文老师为什么把“她”描写的“雪是美的,也是冷的”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
答:
3.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在⑾⑿段中,“她”一次次跑到福利院,和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发奖品,为什么?
答:
5.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答: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答:
2.第⑤段中老人微笑着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使“我”感到很温暖?(3分)
答: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找出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分析一下表达效果。(3分)
答:
4.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答:
5.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2分)
答:
重点学习活动
1.线索,是怎样把文章的材料连成一个整体。
2.文章是怎样详略得体地选取材料。
3.文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适度抒情来深化主题。
4.品味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过渡。
作文练笔活动
1.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儿是泥土的微笑”在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体悟,每一段时光,甚或每一次破茧而出、痛并快乐的经历,都值得我们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倾听,以微笑包容,以微笑纪念和珍藏……
题目:以微笑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我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