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冬天在家里猫着,球没怎么打上网也少。一边羡慕着海岛在那里打球,一边期盼着春天的早日来临。去年开春时曾经总结过自己的挥杆,下半年用这套方法教过媳妇,成绩还不错,居然也有破空的声音。那就沿用去年的挥杆基础再展望一下,脑袋不能闲着。
按照TGM的划分,老陕可以说是上杆用右侧推型法,下杆用左侧拉型法,顺序上是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堆栈原则。
球位:球在杆头靠近趾部的位置
握杆:握杆轻,教练说要轻到他能从俺的手里抽走球杆。用重叠式握杆,左右手均中性12点。将球杆平举,先检查杆面要垂直向上。右手食指勾住杆,右手掌包住左拇指,象热狗面包。左臂压在左胸上,右肘放松,这样握杆时身体自然向右侧倾。两肘部对应跨部,右脚与目标线垂直,左脚站位时向目标外翻10度,就如同侯根先生五堂课里的图所示。
上杆:右手平行拉动球杆,以右臂和肩的交汇处为轴心向后转。肩部和跨部先不动,直到都被带动。左手腕只有上下的自由度(Cocking),右手腕只有前后的自由度(Hinge,Dorsiflexion)。右手腕的Hinge从8点钟方向慢慢开始,直到肩膀转过来,胯部被动拉转,转幅一定小于肩部转幅。膝盖部位被拉动,重心转至右大腿内侧。右手碗只能向后Hinge,左臂(PA#4加载)和左手腕被动拉动(PA#2加载),自然平(PA#3加载),这种上杆应该不会Overswing, 因为手腕不会垮掉。上杆的轨迹由右臂决定(PA#1加载)。上杆是臂->肩->胯->膝。
下杆:过渡膝盖开始归位,向下挥(甚至感觉向后挥),另一种感觉是右手腕顺时针拧一下,低轨道和重心向左移都靠它实现。注意只能拧一下,过长的话右肩会坠下的太厉害。身体尽量旋转(这点及其重要,侯根也说要不计后果的转),只有这样手腕才不会滞后于球杆。
随挥:和上杆对称的感觉,以左臂和肩的交汇处为轴心向上挥。下杆是膝->胯->肩->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