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慧分享 | 拥抱自我的生命之光(上)

(2016-05-14 22:03:39)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学员分享
编者按:一次邂逅,成就一段奇妙的缘分;一次体验,放飞纠缠百结的心灵。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女孩晓宁,因陪伴妈妈参加德慧女子大学堂的课程,而与大学堂结缘,并在这次的课程中,解开了内心的困惑,在心间种下了光明的种子。下面是晓宁学习完课程三个月之后的分享。

慧分享 <wbr>| <wbr>拥抱自我的生命之光(上)


2016年元旦,我和妈妈来到了女子德慧大学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辟谷与禅修。每个参加的人都有着或相似或不同的人生阅历,而我在这三天及之后心灵的成长,就像是一颗光明的种子发芽于内心的土壤中。

2012年,因着高二时一个全额奖学金项目,我的高中学业提前告一段落,开始了到异国他乡求学的旅途。第一次远离故土亲人,第一次认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有过恐惧,有过彷徨,有过拒绝。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专业都缺乏一种热情,但作为自己的责任,我会认真地去完成。这期间,南怀瑾老师的著作成为了我灵魂的食粮,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对“我”更严苛了,总是在批判自己。

我是一个工科生,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深以为然,同时也深深认同人类所知的局限性。在四年的工科专业课熏陶下,我的文字或许不够优美空灵,但若我叙述的成长经历能够激起读者心内一缕光的涟漪,足矣。

我是谁

故事就这样开始。2016年元旦,担着身上的责任与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抱着一颗认真求知的心,我和妈妈来到了香海禅寺,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在此之前,我生活得认真而负责,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这次身心的旅程,我的初衷是陪伴我的妈妈。

慧分享 <wbr>| <wbr>拥抱自我的生命之光(上)

我很牵挂我妈妈,这几年她睡眠一直不是很好,而我留学在外,不能在她身边,希望这次在大学堂学习,能够让她打开心灵的窗户,拂去这几十年来积落的灰尘,能够安然入眠,一觉天明。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颠覆了我的初衷。

那是一个画曼陀罗的课程环节。我不太擅长与陌生人交流,遇到事情比较容易紧张,当我拿着完成的曼陀罗,有些不安地走到校长面前,王红校长没有点评画,而是直盯着我的眼睛,问“你为什么对自己都这么胆怯呢?”

她的眼睛慈悲关爱,我的心一下被震动了。是啊,曼陀罗是内心世界的外现,为什么我在展示它的时候会惴惴不安呢?从前的自己开朗外向,没心没肺,如今怎么变得如此内向而思虑沉重呢?啊,我好像是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一种拒绝与胆怯。

这一认知仿佛是一点星光,让我闭着的内心,开始打开一条缝隙,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之后我看了一部电视剧——《Kill me Heal me》,遇到了一本书——《灵性炼金术》,让我认识到了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对自己的拒绝才是我们伤痛的来源。元旦之后,我意识到了对自我的胆怯源自于“内在父母”的批判,于是开始学着让“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和谐相处。

当我的“内在小孩”想玩,我的“内在父母”不制止,而是和“内在小孩”平等交流,告诉小孩,玩是很好的一种身心放松的行为,但是要适时适量。

而有些时候我可能做了一些“内在父母”觉得不应该做的事情,如在某些情境下生气了,这时候我学着分离那个觉察者和情绪,而不像之前拒绝生气的情绪。静静地觉察,尽可能地去理解自己情绪的源头。

这一部分的心路历程以及感悟,都是因着王红校长一句话,让我认识到了我非“我”,学着整合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

我也略微体会到了本性具足,知道了自己的本体是光,学会了真正地去爱自己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黑暗的部分,还是光明的部分。因为所谓的黑暗,只是光还没有照到的部分,只有去面对它的时候,光才能到来。

《大学》中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我慢慢学会放下批判,放开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只是去觉察,整个人也柔软下来了,收获了更加灿烂柔和的笑容。

慧分享 <wbr>| <wbr>拥抱自我的生命之光(上)

何谓真实

在香海禅寺的第二天,我接触到了祖师禅,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八式动禅。人在做动作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若是能够只关注当下的感受,也是一种禅定。

当时我的理解很模糊,并没有深刻地感悟,而这颗种子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悄悄发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动中禅。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在运动着的,或心动,或身动。很多时候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是存在的,大部分时候,我不是在想过去的事情,便是在担忧未来的事情,并因此生出各种情绪,如同云雾缭绕在青山周围,遮住了青山,遮住了我的本性、真我。

对自己内心的杂念,我以前采取的是批判的方式,或者说拒绝这些杂念,认为它们是恶的,有罪的。但这样便对我的“内在小孩”造成了情绪上的伤害,因为拒绝本身便是不能“诚其意”,反而造成杂念更加纷飞。

从香海禅寺回来后,我遇到了一本善书,里面有一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灶神希望我们用勇猛心,先发愿要使我们的杂念走掉,然后对于大大小小的念头,只关注里面善的一面,对于恶的一面只是觉察,而不去评判或者拒绝它,这样时间久了我们就可以于起心动念间都是善念。

慧分享 <wbr>| <wbr>拥抱自我的生命之光(上)

这一项修行我一直在做,因为比起批判与拒绝,觉察恶的念头更需要我内在的慈悲与宽容。

回到学校后,我与一位教授聊了一下午天。她觉得我想太多,做太少。当我经常挂念亲人,甚至因此伤心落泪,她反问我:“你为什么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呢?你在这边伤心难过,对在家的亲人能有帮助吗?为什么不做些可以做的事情,并坦然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呢?”

原来,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答案如此简单:活在当下。

当我再次因为项目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的时候,我不再觉得这样对身体不好了,因为既然必须要这样做,那就接受就好了。那个对身体不好的念头本身便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为何不快乐地熬必须要熬的夜呢?与此同时,也和那个不得不熬夜的念头说声再见。

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的专业,因为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事实,是我吸引来的实相。那次谈话中,教授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或者专业技能,这些只是作为一种载体,给我们一些经验和心得,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中庸》里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哭着过也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为什么不笑着过呢?人又何必自己为难自己?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可得的是什么呢?或许叫做“当下”吧。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体会“当下”的感觉,找到属于我的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