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慧研究(二)——德慧=健康+幸福

(2013-12-17 13:40:12)

       德慧=健康+幸福

 章十音


作为人的要求和愿望很多,而最根本的是健康与幸福。如何让健康与幸福成功地保鲜,是值得探讨的生命课题。

健康是人不可能拒绝的最大愿望。无论肤色和种族,无论宗教和文化,无论地域和国家,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善恶和贫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关心健康问题,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正说明健康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基于人性的根本追求,乃至臻于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

健康是人最根本的追求,也是最现实、最基本的目标。保持健康,就会有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价值的平安、顺利、幸福、长久的人生过程。健康不仅仅是是没有疾病,应是人的身心和谐,应当保持全面、持久、整体的健康,不能追求片面、一时和个体的健康。具体来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的标准是美,内健而外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善,心理稳定而善良慈悲;思想健康的标准时真,清醒灵慧而不执着。身体健康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往往容易扭曲,思想也会受局限,“麻木不仁”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因气血不畅(中医理论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导致心态变化,出现“不仁”(就是缺乏爱心)等疾病;心理健康也很关键,心理如不健康,身体的健康也无法得到持久的保证,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理,人的智能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想健康关系到整体与全局,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只有认识真理与本根,并努力依照规律行事,才能避免走弯路,才知道如何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而持久的健康。身体上的健而美,心理上的稳而善,思想上的灵而真,这样的人才算真正健康的人,是美、善、真的统一,是心德、公德、道德的一体贯通。

从上述所知,和谐是健康的根本保障,没有和谐就没有健康,“健康有德”也就是其中之义了。树立健康意识,即自己健康、别人健康、人类健康、乃至自然健康,把这种“大健康意识”作为人生首要的目标,德的涵养也含蕴其中;随着健康的升级,德的涵养也随之升华。身体健康是优美健康,获得生存的资本,舍弃那些用灯草熏黑自己的肺,用酒精烧坏自己的胃,用毒品麻痹自己的头脑,用噪音损害自己的耳朵等愚痴般自杀式的不良生活方式,以低成本的健康生活习惯形成体内能量达于和谐的运化体系。心理健康是和美健康,形成安定康乐亲和的生活,提升判断是非和利害的止恶扬善能力,自觉摒弃金钱至上、物质崇拜,把最低的欲望和无知当成最高的、最神圣的存在的不良倾向。个体的健康必须建立在共同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健康,不是让极少数人占有大量的健康资源,也不是人类独占生态的主导权和健康的生存权力。没有生态平衡,就没有生命系统的整体繁荣和共同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也是无法实现的。人类不可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自生存,故应知恩报恩,善待天地万物,尽量减少破坏与伤害,限制自己的欲望与要求。在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在一个各得其所、稳定繁荣的生命系统中,人类才会获得真正地健康,过上真正地健康生活。思想健康是灵美健康,人能与天(道)相应,自己的灵性就汇入本性自我完善的活水源头,健康就步入本性自身完善与自觉圆融的境界。现在多数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不少人智商很高,对于眼前利益看得很准,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看不到生命深层的真理与宇宙的本根,难以获得真正的觉悟。佛道文化将健康赋予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如佛典《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中谈到:“无有疮疣,无诸病患,身体健康,即名涅槃。”健康就是解脱,即是从诸病中解脱出来,解脱就是涅槃。要想获得真正地解脱,必须产生正信,正信具足,有获得健康涅槃的要求,诸佛才可能进行救治,从而获得灵性的全面和整体的健康。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幸福是检验健康的心灵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三者融为一体则称之为“心灵健康”。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古人所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混的好不好,无论事业成功不成功,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即是心灵健康的人。一个人的内心与处境是相互生成的关系。而当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定性以后,心灵健康就成了更具有决定性的一面。

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的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心灵去感受。在这一点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过“有房有车”(或无房无车)去判断通常是不靠谱的,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才算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 ,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资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她)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使让他(她)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骄子,他(她)本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由此可知,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是“慧”的展发层次,与婚姻人生幸福直接相关。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繁荣的物质文明,所形成的便捷、高效和舒适的生活并不能等于幸福本身,只有健康的心灵与之相对应合和,才能极化出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物质是一种实现幸福的方式,绝非终极目标。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又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一个馒头,吃下去就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是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是让自己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这个公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古及今所探索的“幸福学”原理: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上升。健康心灵是宏观调适“欲望”,使之保持在合理指数范围内的“遥控器”。

幸福学原理告诉我们,幸福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知足常乐”。“知足”是当下欲望与物质的一种适应,是人的灵性呈现出饱和状态的“足觉”,就如同人的眼有“视觉”,耳有“听觉”一样;也是身心内外阶段性和谐的显现,伴随的是喜乐自生的幸福感。身心不和,就只会“不知足”,虽有富裕的物质,也是毫无快乐可言。“知足”来源于“知不足”,达于“知足”则又生发新的“知不足”,故喜乐中的“知足”是一个阶段的圆成,又是下一个阶段运化的起点。由“知不足”到“知足”再到“喜乐”,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喜乐自生,故说“常乐”。

“德慧”的获得源于阴阳极化至和,身心是自身内在的阴阳,天地是外在环境的阴阳,作为女性最为亲切的是夫妇阴阳的和谐。从这个层面来审视“女德”这一概念,就会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人所具有的德性,不分男女,是自然的平等赋予。如无论忠也好,孝、善也好,都是告诉人们(无论男女)在不同的领域如何相互之间的互动、平衡的关系。另一方面女性德性的完善必须是在阴阳平衡互动达于“阴阳合和”的结晶,是“好”的显现。历代所宣扬的“女德”,不是德的本体,而是女性在各种不同对应关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与职责。单列出“女德”,偏于阴的强调,会误导女性更加阴盛或过于阳刚,不利于女性健康成长。

女性的学习与导化,以“德慧”为切入点,符合人性的特质,符合女性的特征。德者得也,获得健康的身心与生活,获得健康的思维与心态。慧者汇也,汇集喜乐常生的幸福灵感,汇集人天的正能量信息。得汇交融,健康幸福,德慧同增。写到这里,似乎觉得健康+幸福=德慧的等式具有内在的平衡关系,算是自圆之说,待留慧心自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