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6月27日
期权的发明和郁金香泡沫(下)
接着讲讲期权这东东。
期权,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合约,是合约的一方给另一方在一定期限里按照某个价钱购买(Call)或出售(Put)股票的权利。
比如,股票A今天的价格是每股50元,某家证券公司(Underwriter)给期权的买家两年内任何时候,以55元的价格买进这家公司股票的权力,不管到时候股价涨到什么地步。当然,作为回报,买家要付给该证券公司5元的价格。也就是说,买家花了5元钱,买了一个两年55元买进的期权(Call
Option)。假如在两年内某个时候,这家公司的股价涨到了70元,那么这个持有期权的人可以要求以55元的价格买进,这样他得到了70-55=15的价差,而他付出的价钱只是当初付给证券公司的5元,他的回报率则高达(15-5)/5=200%。如果这两年内X公司的股票从来就没有超过55元,等到这个两年的期权到期后,期权自行作废,证券公司获得5元。如果两年后股价为58元,买家依然可以以55元的价格买进,他在股票的差价上赚了3块钱,但是由于他购买期权花掉了5元钱,他实际上还亏了2元。卖出期权(Put
Option)的操作方法类似。期权是一种使用杠杆的投资手段,风险较高,没有经验的投资者不建议使用。
回过头来说郁金香。
郁金香这东西,既不珍稀,又可再生,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因此以喜剧开场的大戏就要以悲剧结尾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清醒过来,或许是因为不再有资金能够接棒了。这时,郁金香的泡沫就要破灭了。如同房价下跌时总是从周边地段开始一样,郁金香价格的下跌也是从一般品种开始,而那些所谓的名种在多撑了一两个月后,也终于撑不住了。这时,或许是某个无名小卒,或许是一个无知无畏的青年,如安徒生童话里的小男孩,说了声“国王原来一丝不挂”,其他人马上跟着卖空。接下来,卖空的狂热与此前买进的狂热不相上下。于是,郁金香的价格崩溃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一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产。最终,喜剧变成了悲剧,而回头看时却是荒诞剧。
郁金香泡沫给历史留下两样东西,期权和博傻理论。我们在后面还会看到期权这种带有杠杆性质的工具如何能够让资本市场暴涨暴跌。顺带说一句,作为发明股市的民族,荷兰人发明了今天的很多股市操纵方法,除了期权,还有做空(卖出自己并不拥有的股票,指望股价下跌后平仓),卖空袭击(指公司的合伙人卖空自己的股票,导致股票暴跌,然后再悄悄买回),对敲(指公司合伙人之间互相买卖股票,以抬高股价),以及逼空(指多头悄悄买下全部流通的股票,等空头平仓时,不得不以极高的价钱从操纵者手中买进),等等。这些手段我们会在附录中介绍,以方便读者了解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把戏。关于博傻理论,虽然这个名字不大好听,但是很容易从字面上推测出它的含义,即大家一起傻,具体地说就是在投资时总是期望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钱从自己手里买走原本不值什么钱的产品。按照中国相声演员们的说法就是,“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这次泡沫有多少人倾家荡产无从得知,当然考虑到这种投机本是零和游戏,早期或许造就了一些暴发户也未可知,但是郁金香泡沫对荷兰经济的危害是巨大的。至于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一个国家所有的人都会集体贪婪,这是后来学者们一直想搞清楚的课题,他们还因此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它的社会学或者经济学原因,只是要说明一个事实。当荷兰人在17世纪财富急剧增长时,很多能够导致价格暴涨暴跌的金融产品被发明出来,在人的贪婪本性驱动下,那种暴涨暴跌的特性被无限地放大了,以致于出现了灾难性的崩盘。
虽然人们试图从郁金香泡沫中吸取教训,但是因为人贪婪的本性没有改变,这种荒诞戏还在不断上演,包括中国早年炒作君子兰和近年来的炒作大蒜
17世纪30年代为郁金香而疯狂的荷兰人,到了18世纪初可能都已经作古了。没有经历过这种庞氏骗局灾难的人可能不会想到它的危害性有多大。以至于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后,荷兰发生过的荒唐剧又搬到英国继续上演了。
图
6.28 荷兰东印度公司员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