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今天起我们介绍“热”兵器的发明
唐代甚至更早中国的炼金术士们就发明了黑火药,到了宋代烟花炮竹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甚至在军事上宋代人开始在弓箭上使用火药,点燃后射向地方,但是中国人发明火铳(火枪的原型)是14世纪的事情,即中国的元代。不过中国的火铳射程近,杀伤力小,而且装弹慢,使用不方便,因此它在随后了三百年里长期和弓箭并存,而到了清代反而被善骑射的满洲人抛弃。
火药后来传到阿拉伯地区,并且在当地随后崛起的奥斯曼帝国那里开始发扬光大,然后由经那里传到欧洲。在欧洲火铳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到了16世纪左右定型为第一代颇具杀伤力的武器----火绳枪。
火绳枪(Musket)的外形很像今天的步枪,但它们不是同一种东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要和早期火枪的点火有关。早期的火枪是前膛枪,也就是说枪管面对自己一头是封死的,上火药和弹丸要从前面上,大致的次序是先上火药,再上铅弹,然后用一根长针从前面伸到枪管里压紧,然后点燃火信,再秒钟射击。为了节省时间,不要每一次大半天火石(当时既没有火柴,更没有打火机),射击者要准备一根长长的、慢慢燃烧的火绳,用火绳点火。具体的操作过程请见下图。火绳枪虽然比中国明代的火铳射程要远,杀伤力要大,但是准确性却非常有限,打中一百米远的敌人完全是一个小概率时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欧洲的军队一度使用一种特殊的战术----分组排射。士兵们站一排,指挥官站在旁边发命令,士兵们严格听命令执行。欧洲军队标准的命令是这些:
1.
2.
3.
4.
5.
6.
7.
8.
9.
当一第一排士兵完成开火后,他们退到后排,第二排士兵的需要完成上面的第六步即“收好木杆”,然后进入前排。 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会要求士兵把这些动作做得整齐一致,就像做操一样,这样一旦开火,一大片铅弹飞向敌方,总有几颗能打到敌人。从这些步骤可以看出,现代的军队必须训练有素,而且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
图
3.20.1 火绳枪的使用。
欧洲的火绳枪大于经历了200年的进化,才真正在战场上显示出出比冷兵器优越之处,具体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次战役中。在17世纪之前,中国的火枪发展和欧洲几乎同步,中国恰恰是在康乾盛世时开始停滞,然后落后于欧洲。火绳枪有好多缺点,比如笨重----不仅要带一只今天步枪大小的枪支,还要带几乎同样长度的装填弹药的长棍,此外,由于火绳枪的准确性较差,射击时需要支在一个支架上,因此行军打仗还要携带支架。此外火绳枪的使用也受到天气的限制,在下雨天它很难点火使用,弹药的保持也是个大问题。可以想象,当火绳枪这个新事物刚出现时,它的诸多不足使得它在和已经进化了几千年的弓箭相比并不占优势。很多发明都是如此。发明是一个需要持续的事情。
火绳枪除了比弓箭厉害,还带来了一个中国皇帝们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打仗这件事不再完全依靠体力(虽然扛枪还是需要一些体力的),征兵的范围可以非常广。在战争中一个国家战争的动员能力变得非常重要,现代的国家都是保持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不是庞大而臃肿的军队。遗憾的是,清帝国直到灭亡前,都没有具备这种现代国家需要具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