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3月4日,玻璃的发明和吹制

(2015-03-04 04:33:18)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发明365#34日,玻璃的发明和吹制

部分选自《文明之光》

这是我们这个系列介绍的关于公元前的发明的最后一个。

我在《文明之光》介绍陶瓷的一章里讲了盛器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性,在东方我们有陶瓷,玻璃制品的发展后来停滞了(其实在周代已经出现),而在西方因为没有陶瓷,玻璃制品的发展相应较快。

历史上很多技术的发明是可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完全是意外发现的,玻璃的发明也是如此。最早的玻璃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元前3500,居住在今天叙利亚地区的工匠们在冶炼金属时,发现一些富有石英的矿石和苏打混在一起时,加热的到1000度时,就会流出变成半透明的糊状物,当它冷却下来,就形成了光滑的透明的东西,这就是玻璃。在差不多同时,古埃及人也制造出玻璃,在图坦哈蒙等法老的黄金面具上,就覆盖了玻璃装的釉质。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古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过去的。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3月4日,玻璃的发明和吹制3.4.1 著名的图坦哈蒙黄金面具,蓝色部分为玻璃釉质

但是,将玻璃加工成盛器却不容易,因为它在高温下(几百度)虽然是熔岩状,但是也烫得无法用手加工成盛器,直到公元前1世纪,在叙利亚和约旦地区,工匠们才发明了吹玻璃的方法,这样才能用玻璃做各种盛器。

玻璃是怎么吹的呢,我小时候常常去母亲的实验室,看技师们用玻璃吹出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玻璃容器搭成一个真空系统,他们先将玻璃烧红,玻璃不是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烧到几百度后就开始变软,吹玻璃的人拿一个特长的管子(大约一米左右)把半融化的玻璃缠在管子的另一头,用嘴从另一头吹出各种形状,如果有一个模具,比如瓶子装的,把玻璃放进去就能吹出瓶子。吹玻璃是一名技术活,甚至是一个艺术。当时母亲实验室里一个老师傅,吹了一匹很漂亮的马,里面是空心的,装上了灯丝,抽了真空,可以当灯使用,送给一位外国专家,老外特别高兴。学会吹一些简单的玻璃器也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难,在4050年代学习真空的人,很多会吹玻璃,因为真空系统都是各种玻璃管无缝连接的。新中国第一批院士之一的孟昭英先生(清华的应该都知道他,他创立了清华今天的电子工程系)要求每一个学习真空的人必须会吹玻璃。

玻璃吹制的技术在古罗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工业1世纪左右,出现了很多玻璃作坊,玻璃制品在罗马就比较普及了。在公元5世纪左右,吹玻璃的技术传到了西欧。中世纪时,为了建教堂,要用玻璃拼出壁画和彩色的窗户。教堂采用彩色窗户的原因是,当光照进来时,感觉像是从天堂来的一样。由于玻璃的需求量很大,到了7世纪左右,在威尼斯共和国所辖的Murano小岛上出现了很多玻璃作坊,玻璃制作成了威尼斯的经济支柱。今天在Murano小岛上还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玻璃作坊,手工制作的玻璃品非常漂亮。从威尼斯坐船过去很方便,那些作坊的工匠还可以为你定制玻璃品。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3月4日,玻璃的发明和吹制 3.4.2 Murano的花瓶

当然,玻璃的产量再大,用彩色玻璃和宝石拼画还是很贵的,一些为了省钱的教堂就开始用壁画代替,这导致了欧洲绘画艺术的大发展。

说道玻璃,大家还会想到水晶(石英),虽然它们的光学性质相似,而且玻璃还有水晶的成分,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东西。简单地讲,水晶使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具体说是1670℃(β鳞石英)或者1713°C(β方石英),不到这个温度,石英比铁还硬,一超过这个温度,石英就变成水一样。但是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它被加热后显示变软,然后温度进一步升高(很多)后,才会成为完全的液体,由于这个性质,它很容易被加工。

说到水晶,很多女生都喜欢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制品,这里说明两点:第一点,其实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晶制造的,只是含铅量非常高的玻璃的。当玻璃中的含铅量超过24%以后,它的光学性质和石英非常相似,因此在西方,这种玻璃被称为水晶(Crystal)。好的铅玻璃水晶的含铅量可以高达30%以上,这就显得特别亮。第二点,如果要显得“有品位”,不要买太多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制品,因为它的艺术价值不大。真正懂得和收藏水晶制品的人,会买法国的DaumLalique的,Daum产自法国著名的玻璃制品产地南锡,早期制作蚀刻玻璃工艺品,(这些蚀刻玻璃制品都已经做为古董被收藏了),现在制作彩色的毛玻璃水晶器。Lalique主要制作各种玻璃摆件。由于篇幅的原因,加上也不想给它们做广告,就不具体介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