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集说到日晷和水钟[http://www.weibo.com/p/1001603808894517401869],它们共同的问题就是计时不够准确,而且无法移动,使用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果能够有一种纯机械动力的钟就好了。
虽然最早的机械钟是中国人[唐代的一行和尚和梁令瓒]发明的,但是其动力原理完全不清楚,和今天实用的弹簧动力的钟完全不同,因此对今天机械钟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他们的制作技术也没有传承下来,因此不在我们讨论之列。四百年后,也就是12世纪,欧洲人也发明了机械钟,有记载最早的事1176年建造在法国勃艮第Sens教堂的钟,当然原理依然不清楚。
我们今天实用的机械钟,是由发条(弹簧)驱动的,它出现在15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一直认为近代机械钟是德意志地区纽伦堡(当时还没有德国)的钟表匠亨勒因(Peter Henlein)在1511年发明的,但是后来找了更早期(于1430年)制作的机械钟,他归当时的勃艮第公爵所有,但是是哪一位工匠制作的,今天不得而知。历史就是这样,对文明做出贡献的人常常默默无名。这只迄今为止最老的钟今天还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另外亨勒因制造的那一只也在该博物馆里。由于现在知道的有名有姓的最早的钟表匠是亨勒因,因此我们就重点讲讲他的故事。
亨勒因生于1485年,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开始了。他早年是一个非常巧的锁匠,平时就喜欢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制作非常小巧的零件,比如小齿轮,另外就是喜欢数学(当然不是高深的数学研究),他的很多零件的制作都是通过数学推算出来的,而不是凭经验自己调整,这使得他具备了制作钟的条件。19岁那年,亨勒因卷入了一场由争吵引发的命案,于是他躲到了当地的弗朗西斯修道院里,并且一呆就是4年。大家不知道他在修道院里做了什么。不过在当时,社会上的书籍非常少,而除了圣经意外的书大部分都保存在修道院里,因此他在修道院里可能读到一些书,也可能是因为时间太多天天琢磨机械的事情。总之,4年后他不仅成为了制作锁的大师,而且发明了弹簧动力的钟。
图2.12.1
亨勒因制作的钟(纽伦堡博物馆)
亨勒因早期的机械钟没有分针和秒针,只有时针,因为以当时的机械制造技术同时驱动三根需要同步的轴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些钟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非常小巧精致(直径只有8厘米),当时人们形容它的钟是“没有重量”,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个直径8厘米的铜疙瘩实在不轻。亨勒因的钟上一次弦可以走40个小时,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很不错了。由于只有时针,早起钟的准确度只能到10分钟左右。而且,由于那些钟都需要亨勒因自己非常仔细的制作每一个齿轮,因此造价非常昂贵。当时,他制作的一只钟要卖到15佛洛林(佛罗伦萨金币)的高价[当时佛罗伦萨的金币是流通的货币,当时在佛罗伦萨,一个中等家庭一年的房租是3佛洛林,请看《文明之光》。]后来,亨勒因名声鹊起,除了制作个人用的钟,还被请去做城堡上的大钟。
在二战前后,亨勒因被作为德国人(日耳曼人)的骄傲在不断地宣传,当时德国把他的故事还搬上了银幕,并且为他发行了邮票。但是后来考古的发现证明在亨勒因出生之前就有人制作了弹簧机械钟,有人怀疑他是否受到了什么来自别人的启发,甚至有人怀疑他的工作是否都是他所作的。我们在人类发明的历史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病态)的定势,即,
第一步,先把功劳都给一个人-”老王“,
第二步,发现在老王前面这东西似乎就有了,
第三步,怀疑老王是否参考甚至抄袭了前人的工作,
第四步,干脆怀疑老王的工作也是别人做的,把他从天上打到地下。
这样满足了大家都说“A”,我一定要说“B”的心理。
在文明的进程中,很多发明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历史常常记住最后一个发明家,因为在他之后这件发明开始被世人接受。这不表明前人的工作不重要,也因为有前人的工作,就表明他的工作不重要。事实上,当我们抛开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就会发现谁是第一个发明人,或者是最后一个发明人,都不那么重要,对于那些为文明而贡献的人,我都会心存感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