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集选自《文明之光》第一册]
上集[http://www.weibo.com/p/1001603803460649785268]讲到,在农业文明中,高产作物,种植方法非常重要,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灌溉。
在中华文明尚未开始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古埃及人就创造了发达的农业。这两个文明都得益于温暖的自然气候和大河之间充足的水源。所不同的是,埃及更多是靠天吃饭,尼罗河年年泛滥,洪水退潮后的土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物,适合农作物生长。为了测算泛滥的河水退回去以后土地的边界,古埃及人发明了早期的天文学[请看《数学之美》]。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气候不似今天这样干燥(当时那里南部为大陆性亚热带半干旱类型气候,而北部则为舒适的地中海式气候),气候远比今天更适合人类居住,但是该地区的降雨量并不丰富。而当地虽然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条河流,但是总水量远远不及非洲的尼罗河,因此不能靠河水泛滥留下肥沃的土地。因此当地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六千年左右,也就是距今八千年前就发明了灌溉技术,引两河之水灌溉农田,并由此带来农业的丰产和文明的发展。到了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最初的城市等一些文明社会的标志。到了公元前两千九百年前后,由众多城市组成的城邦出现了,城市的周围是发达的农业社会,城市之间有着兴旺的贸易,政治、文化和艺术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
中华文明在很早就开始兴修水利工程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最早的通过兴修水利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应该是西门豹。他治理邺郡、移风易俗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他带领当地人引漳河水灌溉邺地的工程却鲜为人知。这大约是公元前400年前后的事情,距今2400多年,按照《史记∙河渠书》的评价,这项工程是“以富魏之河内”,可见这个水利工程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史料对它的记载也就仅此几笔而已。
《史记》有比较翔实记载的早期水利工程是秦国的郑国渠,这条渠的修建过程充满戏剧性。首先要说明,郑国渠并不是郑国修建的,而是因为修建者的名字就叫做郑国。
《史记》对郑国渠的修建有生动的记载。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听说它(强大的)的邻居秦国想兴兵,就设法破坏秦国的计划,使得秦国无力东进。于是韩国就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间谍)到秦国去游说,让秦国开凿一条从泾水到洛水长达三百多里的引水渠,将泾河水向东引到洛河,以灌溉田地,这样一来秦国就没有力量兴兵了。果不其然,以秦国一国的国力完成这项工程显然是颇为困难,因此工程进行到一半,秦国就识破了郑国的阴谋了,想杀掉郑国。郑国似乎早准备好了对答之策,说“我当初确实是奸细,但是渠修成了对秦国也是有好处的啊。”秦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让他把渠修完。在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完成之后,灌溉了四万多顷地,每亩产量都超过一钟(大约今天的120升,约240斤)。于是关中成为沃野,无灾年,秦国也因此富强,最终吞并了六国,因此秦国人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现在无法得知,韩国的派间谍的这次行动,是延缓了它灭亡的时间呢,还是加速它灭亡的愚蠢行为。这件事留给大家讨论。
在中国人修建郑国渠的同时期,古罗马人在它所统治的高卢地区修建了著名的嘉德水道,将山泉水引到城市里使用,水道长50公里(100里),只有郑国渠的三分之一。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图1.28.2 嘉德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