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1月9日

(2015-01-10 01:56:57)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1月10日 早期文字的载体(泥板、纸沙草和竹简)公元前4000年

有了书写系统,就还需要有文字的载体将知识和发生过的事件记录下来。

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的文字,是最经久不衰的。4000年前古埃及人在神殿和墓室的墙壁上刻写了他们的历史,保留至今,而三千多年前,商朝人将文字刻在了青铜器上,也记录下当时的历史,而且他们有一个习惯,每发生一件大事,就做一个青铜器,然后刻上内容,这就非常方便我们了解他们的时代了。商代在青铜器上刻字开始还是寥寥几个字,后来越刻越多,到了周代,就能有上千字,这是记录历史的最持久的方式。不过,无论是石头,还是青铜器,都不可能普及,因此不在我们谈论的文字载体之列。

2015年1月9日

图 1.10.1 毛公鼎(周宣王时期铸造,刻有500金文,乃国宝也)的铭文拓片

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文字载体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考古学家们在那里发现距今大约6000的,刻有类文字的泥板。50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广泛使用泥板作为日常的书写工具。泥板的英文一词是Tablet,就是今天所说的平板电脑那个词,因此大家可以想象出它的形状。泥板能普及,是因为它的制作和使用非常容易,只要将一块粘土活成泥,用手掌拍成大约20厘米乘10厘米大小(比手掌略大,和Ipad差不多大小),然后书写者用木棍在上面刻上文字即可。写好的泥板会放到通风处晒干,等粘土变硬后,就非常结实了,很容易保存。对于一些有必要永久保存的泥板,人们会把它烧成砖书。在尼尼微(关于这个地方,参见《文明之光》第二章)发现的阿苏尔尼伯尼皇家图书馆里,考古学家找到了3万片刻有文字和图画的泥板,很多已经烧制成砖板。里面的内容从法律、外交文书、合同、宗教文献、药典、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以及文学诗歌等等,应有尽有。在保存文字上,泥板比中国的竹简或者古埃及的纸沙草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怕火烧,因此美索不达米亚保留下来的文字记载是各个早期文明中最多的,当然,它也十分笨重,不宜运输,因此在美索不达米亚以外地区发现的泥板不多(比竹简更容易汗牛充栋)。

2015年1月9日

图 1.10.2 公元前227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刻有文字的泥板,距今大约4300年。

在人类的第二个文明中心古埃及,人们发明了用纸莎草造的纸(其实和今天的纸不同)。纸莎草是生长在当地沼泽中的一种草,可以用来做绳子,草席甚至织成帆布,其纤维可用来制作书写材料。在用纸莎草做纸张时,先将它的茎切成薄片,然后在将薄片边缘用胶粘成一整张,再将两张转90度叠在一起,粘成一张,随后将其压紧抛光,就形成了平整而富有弹性的纸张。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它产量肯定很低,而且会非常昂贵。这种纸莎草的纸卷,可以长达数米。古埃及的文明,除了刻在石头上,就记录在纸莎草上了,它在墓室里可以保存几千年,而中国的纸张做不到。其中最珍贵的一幅纸莎草长卷是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亚尼的死者之书”(关于它,请看《文明之光》第一章)。如果我能从全世界所有文物中挑一件,我会选择这一件,主要是它的文物价值极高,而且绘制的精美绝伦,我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它时,叹为观止。

2015年1月9日图 1.10.3 亚尼的死者之书

中国人最早普及使用的文字载体是乌龟壳和兽骨,这些就不谈了,我想谈谈竹简(和木简)。竹简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因为那时已经有“简策”的记载,但是没有出土发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简是战国时代的。竹简很多人都见过,就是一个个竹片用牛皮线连起来,而每个竹片先要蒸煮或者用火烤,称之为“发汗”、“杀青”,防止以后变形或被虫蛀。因此就有了“汗青”一词,引申为历史。杀青和汗青这两个词今天大家还在使用。竹简在杀青后一般打孔捆成册(册字的由来很形象)。在竹简上刻字,是左手拿着简册,右手刻(或者用烧红的金属针烫),因此书写总是从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这就是繁体字竖版书版面的由来(用毛笔按这个次序写其实非常不方便,古人的袖子会吧右边写好的字给抹了,所以很多人要悬肘写毛笔字)。竹简虽然不如泥板那样经得住火烧,但是也能保存得很持久,因此,从战国到东汉这段用竹简做文字载体时留下的原始的历史记录,甚至比后来使用纸张后的前几个世纪更多。

2015年1月9日

图 1.10.4 中国战国时期的里耶秦简

下集预告 纸的发明(包括羊皮纸和蔡侯纸)
上两集回顾  轮子的发明 http://www.weibo.com/p/1001603796566531046950
青铜器和铁器 http://www.weibo.com/p/10016037969189406450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