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郭宇宽
前段时间一直忙,听说林正疆兄和一位吴姓评委在一场辩论比赛中掐起来了,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不大了解前因后果,感觉后来搞得很不愉快。当时候我也没看比赛,主要是我不喜欢这些辩题,too simple,naive!在我看来不是什么真问题,是为了辩一场而捏出来的题目。
当然有些放松的时候搞点儿耍猴的辩题,大家都别端着,开心开心也挺好,我当年也辩过诸如“猪八戒还是孙悟空更适合当老公”之类的题目,只是我一直就不觉得这种题目有意思。如果为这种题目争得很热闹,就像让一群猛虎抢鸡骨头一样。
上周一位贤弟跟我说,让我看看这个比赛,提提意见,避免以后同学们对判准感到迷惘,我就答应了,其实我也想看看到底啥事能搞得这么不愉快。从西安回来,安排完事情,我就看了一下这场比赛,不知为什么这场比赛不在网上公布?还是要一个密码来看。
我以前在现场看过中央台的一场比赛,在现场,我认为甲方优势非常明显,可结果几个评委令我很怀疑有裙带关系,判乙方胜利,最后央视播出版本经过剪辑,把甲方占明显优势的一些片段减掉了再播出。
我在百度云上看到的视频,应该是能够代表比赛全貌的。
对于比赛我的看法是:
第一,应该说这场比赛是这类围绕弱智辩题的比赛中,达到比较高的认知水平的一场比赛。双方表现都不乏可圈可点,很多攻防精彩的点。
第二,刚开场反方显明显劣势,邱晨啦,马薇薇啦攻势凌厉,主要是双方初期把争夺点设定在爱情能不能量化,这在我看来完全是个常识问题,我老师陈志武近年就一直在推量化历史研究,把过去当传说故事讲的事情尽量数据化分析,社会科学都是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层次的(黄执中在辩论中说社会学不能量化,那是因为他没读过社会学),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在追求量化的科学性,心理学可以量化研究,爱情就当然可以量化研究,当然很多量化如双方争论的,可能用数据掩盖真相,我们经常评价一些平庸的定量研究,倒腾半天数据,但得出的结论没什么意义,非常trivial。那是提炼量化指标的人水平低,而不是量化方法不应该用。爱情如果真当个行为科学来研究,其实完全是可以发展出来很多对指导爱情有价值的量化指标的,比如优缺点的互补,价值观的共鸣,但也许因为正方的辩友也没什么做过学问的人,几位同学都没有研究问题的学术训练,比如参考一下Gary Becker的《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如何为分析爱情建立一个理性模型,除了提到床上体操表现以外,也没有深入的立论。但总的说,在这个战场,正方占上风。
第三,从陈铭发言开始,调整了战术,主动承认爱情可以量化,但指出量化会破坏爱情的朦胧的美感,没什么好处,主动权开始向反方倾斜,正方逐渐采取守势,因为他们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爱情的有价值的量化指标,拿一些糖度啦,辣度啦作类比,转移话题,但都无法回应反方的追问,围绕这个辩题,我们讲清楚了爱情量化的坏处,你们到底讲出来把爱情量化有什么好处么?到了总结陈词时期,相当于正方核心阵地已经被突破,除了说多了量化就多一种选择,无法组织有效反击。当然黄执中是毕竟是久经辩场的职业选手,尽管在道理上对反方的攻击,几乎无法回应,还是在气势上看上去不落下风,做了一番演讲。
第四,如果我做评委,当然以我的理解从观念格斗的角度,应该是反方获胜,相当于在拳击比赛中,一方已经把另一方击倒到在地倒地不起了,哪怕另一方躺在地上嘴上不服输,老子就是不起来,你能拿我怎么样?裁判也应该判倒地的一方输了。结果我也不是很认同评委判正方赢了。
第五,评委判正方赢也有他的理由,说马薇薇越长越年轻。相当于拳击比赛裁判宣布被击倒的一方获胜,因为他虽然被击倒了,但他倒下的姿势非常优雅。这个吴评委被林正疆骂得很重,我觉得正疆兄有些言重了,吴评委挺冤的,只是他说得话不甚高明而已,类似的评委评判标准我遇到过,比如有些评委,看中辩手的颜值,看中辩手的普通话标准程度,看中辩手朗诵辩词的激情程度,这些评委的趣味很常见,也不见得完全就是错的,这不是什么新现象。但我确实一直对这种倾向不适应,可以理解正疆兄为什么也不适应。
其实辩论赛组织总体都是正能量的事情,主办者也可以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安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