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2020-05-13 10:47:34)
标签:

transgen

全式金

全式金生物

细胞生物学

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分类: 生物实验相关
养细胞的小伙伴们一定对支原体不陌生,对!是它,是它,就是它,那个让小伙伴们气的直跺脚的微小生物支原体。由于它娇小的个体(可以透过220 nm的滤膜)和沉默的性格(很多情况下无法从细胞状态来判断是否存在支原体污染)使得我们很难发现它们。

小伙伴们要牢记检测支原体的方法一般有DNA染色法(直接法)、支原体培养法PCR法和化学发光法接下来,小编带您涨知识!

1. DNA染色法
原理为使用DNA染色试剂(如:Hoechst 33258)对细胞进行染色,由于支原体中的核酸也可以被着色,所以,如果有支原体污染,会在细胞表面或者培养基中见到大小不等、不规则的荧光着色颗粒,与细胞核呈现的椭圆形、更大更亮荧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方法有很多种实验检测方式,如果作为简单检测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快速,直观;但是它的灵敏度会比较低,在支原体污染不严重时容易得到模棱两可的结果,只有在污染严重时才能得到可靠度较高的结果。小伙伴们如果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比较严谨的检测,可参考《中国药典》中的方法(见附录)来设置相应的对照及判定标准,但是相应的检测时间会有所延长呦!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Fig.1 DNA染色法检测支原体

注:NB4、Saos2细胞为支原体阳性细胞染色结果,A549、Vero为支原体阴性细胞染色结果,图片来自于Vahid Molla Kazemiha, et al.,2016。


2. 支原体培养法


使用支原体肉汤培养基接种待测样品(细胞培养上清等),经过约7-21天的培养,观察有无支原体的生长,以此来判断细胞培养基中有无支原体存在。此种方法非常经典,得到全世界范围内认可,是被《中国药典》2015版第三部分3301,欧洲药典第六版2.6.7部分记载的支原体检测方法。虽然被广泛认可,但是需要耗时超级长(约1个月)才能知道是否有污染。小伙伴们是不是要感叹我的时间呀,我的细胞呀!我等不及呀!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Fig.2 典型的支原体克隆

 

注:并非所有的支原体克隆均为此形态,图片来自于Lesley Young et al.,2010。


3. PCR法


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的检测方式主要有凝胶电泳检测和荧光定量检测。其原理都是在支原体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通过检测支原体DNA来检测细胞中有无支原体的污染。如果有支原体的存在,则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者荧光定量扩增时,就可以检测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速度快。下图是全式金生物的TransDetect®  PCR Mycoplasma Detection Kit(FM311) 扩增结果,整个过程从取样到检测,只需要2-3个小时。超级简单,大量样品很适用哦,快来试试吧!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Fig.3 FM311灵敏度检测(PCR法支原体检测)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Fig.4 荧光定量支原体检测

注:1-6为阴性对照,7-12为不同样品的阳性对照,图片来自于Vahid Molla Kazemiha, et al.,2016。

 

4. 化学发光法


其原理是利用支原体内特有的酶,与提供的底物相互作用,使其中的ADP转化为ATP,荧光素酶可以利用产生的ATP与荧光素酶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检测到的光,光可以被我们使用仪器检测到。如果没有支原体存在,荧光素酶就没有足够的ATP去发生反应产生光,仪器检测到的数值就比较低;如果有支原体存在,就可以使大量的ADP转化为ATP,供荧光素酶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光,仪器检测到的数值就比较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的灵敏度高,速度快,而且只能检测活的支原体。精确度会大幅度提高。下图是全式金公司的TransDetect® Luciferase Mycoplasma Detection Kit(FM301)检测结果,整个过程从取样到检测,只需要30-40 min便可能得到检测结果。速度快,灵敏度高,有条件的小伙伴,速速用起来!

【细胞生物学原创系列八】支原体检测常用方法

Fig.5 TransDetect® Luciferase Mycoplasma Detection Kit 检测效果(化学发光法支原体检测)


全式金生物|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