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心调适道可得
(2025-06-18 12:25:20)
标签:
佛法赞评 |
人心净化论(906)佛说四十二章经(91)
(佛经原文接上)有沙门夜诵经,其声悲紧,欲悔思返。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常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调。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宋真宗注:佛闻声悲,将施诲诱,乃询其在家所为。既对弹琴,故佛因以琴声急缓喻之。夫修行之人必使妄念不生,身心虚寂,则自然调适,可得道果矣。)
【海印赞评:有个和尚夜里诵读经书,诵经之声悲凉紧迫,透露出想要急切回家的意思。世尊让人喊来和尚问他:你在家怎样修行呀?和尚回答:常会弹琴。佛继续问:琴弦松了怎样?和尚回说:琴声就会不响。佛接着问:琴弦紧了怎样?和尚再答:琴弦太紧易断就没声了。世尊再问:琴弦松紧适中又会怎样?和尚回答说道:所有音律调适悦耳动听。佛告诉沙门说:学道也是这样,把心调理适中,道就能得到了。宋真宗的注释,帮助我们弄懂佛与沙门的对话,明白世尊的教育法,是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宜施教。佛有他心通,从沙门诵经之声悲紧,知其想要退转返家。佛既没有批评他诵经之声不当,也没有点破他想要退转的念头,只是问他在家会是怎样修为,沙门回答常会弹琴,弦缓不鸣,弦急声绝,急缓得中诸音普调,于是世尊顺势告诉他,学道也是这样,把心调理适中,道就能得到了。佛在这一章说所的重点,其实就是执心调适。执心调适,就是修心,如何修心?宋真宗说,必使妄念不生,身心虚寂。话是好说,做到甚难,因为这是修行的境界,得了须陀洹才会妄念不生,身心虚寂。我们从这一章中得知,世尊在世时,就有经文流传,佛陀教育其实就是老师教育,沙门就是学生。这个沙门学生已经出家,而且还是夜里诵经,尚且还有思家之情,可见出家修道之难。所以说,在家的修行人对出家人一定要敬重,他们披上袈裟,示现修道人的形象,就已经比在家修道人高明了许多。然而学道求道往往是平等的,自学与在校学习都有可能获得最高学问,但真正悟道时,一定要妄念不生,身心虚寂。如果身虽出家,心仍然在家里,恐怕道果难得。如何才能得道?难以一言尽说,但需要信念坚定,勇猛精进,永不退转,以及佛在这里强调的“执心调适”。
附注:前面两篇博文解读“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汝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因这一章内容在前面已有解读,重复是海印之误,特此请罪。】
后一篇:锻铁渐深垂去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