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四)

标签:
七政四余果老星宗古典占星历法子平八字 |
分类: 七政泛泛 |

1.辰者,子丑寅卯。。。承载着中国历法的一个关键。你们如去看史书,很多时,都只是写某皇年号某月甲子日乙丑日什么的。次呢,是太阳所躔次,星纪之次,玄枵之次。两者一结合就是辰次。这样一结合,就使得,必然“宫必含其宿,宿必在其宫”。所以你如去看史书,他有时不会说,太阳在什么之次,而是太阳在什么宿度。正是因为一个是辰,一个是次。所以,我们中国的记年法,实际一开始有二个,一个是太岁,一个是岁星纪年法。而且赋于了相通的含义,即,太岁(早期也叫太阴,岁阴)认为是岁星神精的反应,而岁星是太岁在天阳的运行。于是一顺一逆阴阳相成,(月令体系也是,一为令尊,一为日月在辰为将,一顺一逆阴阳相成。)太岁记法,则顺时针子丑寅卯,而岁星则星纪玄枵相次转着。古人根据观察,得出的对应法是,如太岁在卯,则岁星会经过子。“摄提格在卯,岁星子,与虚危。”“摄提在辰,岁星在亥,与营室”。即,子卯,寅丑,辰亥相对应,如是学过琴堂通关盘,就是通关盘的对应。但是,古人一开始没发现岁差,而且,木星吧也不必然是12年一周天。所以慢慢的对不上了,和实际观察不符了。木星很多时,不出现在应该在的位置了。所以就会有个“木星超辰”,即没有出现在相应的辰次上,提前了称为木星超辰。这情况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让人认识到,木星必会越来越“超辰”。所以,虞喜定了一个“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说法。到唐朝一行大衍历,将他定为准则,后世历家遵用。用来解决辰次和天星因各种变动而出现不对应的情况。直到明末崇祯,徐光启,李天经等引西法入历,打破此原则。只是此套历法,未及实行,明亡了。清引为“时宪”。
2.辰者,子丑寅卯。。。除了用来记岁,他还是用来记月的。斗标指东,则天下皆春。斗标指子,则为冬至。指寅则寅月。所以,你会看到,子丑寅卯与月令节气等对上。他实际还不是单纯的与月挂勾上,还是和太岁记年法,一同作用的。如木星辰次的问题。则比如子年,而斗指子时,即子月时,木星过卯房心之次。年和月,相应如此。记日就更是了,“上元甲子冬至甲子日,日月合朔”,甲子日开始,一直排下,用来记日。时呢,就更是了,将子丑寅卯,子午相对,卯酉相对,一直排下去。整一个辰次概念,最少在汉时,己定下了一整套的时空相结合的体系。用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所谓布历者,正朔布时以利民用也。
3.辰者,子丑寅卯。。。用来记岁月日时,定记天下时序,他还和方位也建立联系。斗标指子,则为冬至。这个子,就是子方。古代的罗盘方位体系,由八方八风结合下,还有一个十二支为最古指方体系。所以,斗指寅,此寅指的是寅方,则为寅月。后来,八干四维加入,变增为二十四个方位。也还是一样,只是更明细了。将方位和时序交结上。如斗标指壬则大雪,指子则冬至。太阳到壬,则子时初刻,到子则子时正刻。这样,时则辰,次则天次,现在再加方位,为时空天地交织。所以,辰次这个东西,动一处,就会引起,其它所有的变化和错乱。因为辰次是一个含了多种因素的,将二十八星宿,斗,岁星,节气,时刻,方位等结合起来的概念。但是因为岁差,天体运行等问题,像岁星超辰,像节气点西移,像月将变更会相继出现。己经无法调和像“岁星躔次”和“乃布冬至日躔所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等最初立法。所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原则就显得无限必要。他最少保证了,天区划分的不乱,天区南北的不乱,保证了斗分,保证了时令与方位,保证了时序的连续等等,是以才会“历代遵用”。所以我以前才说,如后人实在要用节气来划宫,你那怕用立春为宫初,惊蛰为宫初,他最少切合了“冬至正辰次之中”的原则啊。不会像现在这样,东不东,西不西的。即用春分等中气为宫初,又还要配上子丑寅卯。
4.辰者,子丑寅卯。。。其中子午卯酉为四正。子午则二至阴阳发动,卯酉则二分,日升月起,时序由此立。为什么一定要子午卯酉呢,为什么叫四正呢。因为他藏下了“四仲中星”。四仲中星对我们古代历法言,是有特殊意义的。一般认为是,是尧圣时定下的。《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就古代来讲,会通过昏旦之时,看一下中天所现。见到这四颗星(或四个星宿),就大约能明白,现在是春夏秋冬了。虽然经过了岁差变化,早己不是如此了。但是,你细细去看分宫就能明白,古代分宫之制,多少有过宫过度分别的。但怎么过宫都好,他一定会将四个日月度,安排在子午卯酉宫上。时辰就更是了,子夜午正,卯升酉落。时令方位就更是了,实际冬至时,据推是尧圣时,太阳尚在虚。到了唐时,早就不是了。但你去看杨公传下的罗盘。他仍会将子正,放在虚危间。因为这些子午卯酉,己经含有特意和多种的含义在的。不是纯一含义的。像这个放法,在参同契上也出现了。参同契离杨公也有段距离的。但他仍会这样放着。因为这些个子午卯酉十字线,己经是天地交合下,年月日时,时序交合下,形成了特定意了。“天之卯酉,常值斗极为天中”反之亦然。所以罗盘二十八星宿争议,也因清改制后,自清开始出现各种说法。天星择日就更是了,引入西法后,出现“弧三角”等法。我还经常看到别人讲,这东西难算啊。当然难算啊,最少我这小学生水平,看得头痛。更难想象,杨廖要是要选个天星合应时,他们都不用带罗盘了,带个算盘好了。杨公赖以寻龙,廖公赖以定穴,带个罗盘就成,罗盘没有时,拿根棍子都成,就是因这子午卯酉的天地时空定位,天星加地盘,配时刻转动,即能求得,称为候星法。等你列得算式来,时辰早过了。
5.辰者,子丑寅卯。。。他更在天地时空交结中,赋于了人间世事含意。随便如子为子月,斗之所指。阳气起升,而子者,兹,滋,子。。又比如子者,坎北。三垣紫微垣帝神所在,处中天而子午南北相向,是以子坎北尊位。所谓天子南面而治。如是问卜时,又当北面而向,执礼也,向神也。所以,当你子不为子,北不为北,星宿玄武更跑到别处去。三垣之向,必随天转。神尊之坐就要向东向西了,而且可以反着来了。天开于子,《吕氏春秋》所谓的“太一生两仪”也就不存在了,变成太一居亥,居戌,变成天开于亥,于戌,于酉。。。。何为“天正”,天正又称子正,周正。子即不正,又谈何周正?天正?。所以有识之士如是问:“惟黄道极终古不动,岂非真有黄极以为运转之枢哉?曰然则北辰非黄道极也,今日惟黄极不动,岂北辰亦动欤?曰:以每日之周转言,则周天星度皆东升西没,惟北辰不动。以恒星东移之差方则虽北辰亦有动移,而惟黄极不动。”此问,真的是直指人心。怕有些人不懂,大约意思讲下,如果以北天极不动,就是周天不要乱动,那么节气点就会西移。如果用着黄极不动,恒星就会东移,那么,北辰就也会一样在黄道而移,如果用恒星为背景的话,对天文来讲,是没所谓的,就是坐标换算而己。其实也还是有点所谓,就是,设计上来讲,地球的确是用着天北极在转动。一个是公转,一个是自转。而黄道其实过于敏感而易变动,天北极定下的赤道则恒定得多。所以那怕是现在国际天文数据来讲,标示的天文数据,基本会用着天赤数据。但是对中国人就大有“所谓”了。不能变的东西,变成全部可以变了,连着北辰也到处跑了,整个哲理体系不复能存。细节上就更是了,比如随便举个,斗杓在术数上的运用,当你要用上子丑寅卯去算出和运用时,如果天之不正,从理上会是,你的大斗和斗杓己经错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