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二)

(2016-09-05 09:26:35)
标签:

七政四余

果老星宗

占星

子平八字

古典占星

分类: 七政泛泛

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二)

 

1. “古历黄赤道的变换研究(注意,此黄道非现代意义的黄道),始于东汉张衡。张衡用竹篾度量黄赤道的变化,总结两者进退规律(这就是进退法)。从春分,秋分开始,赤道度每经4度,黄道度增1/4度。。然后。至刘焯皇极历用了新变换法,应用了均匀的分限法和每限损益数递增减的方法,(即将象限细分而用递增减的方法。即不全然恒定增减度,而是递增减)从理论上讲要比张衡用一律用1/4度为损益来得合理。而一行则改4度1限为5度1限,此法为后世历家所录用。”一般来讲,极黄经和赤经差变化不大,根据现代的数测是极大值约2.5度左右。而如果反应在测量天体时,如是与现代意义的黄经讲,星体在黄道附近的,区别不算大,如是星体是离黄道去度较远的,则区别较大,据书上的数据是,有些可达7到8度的不等。即等于说,比如28星宿距度,如是这个星宿的距星是离黄道不远的,那么,极黄经经差和黄经经差区别有,但不算大。如是这个距星是离黄道远的,那么,距度之间区别就会大,有些甚至通达7度,8度的区别。

 

2. 所以我在写古今星制考系列文时,言其“黄道亦非黄道”“星座亦非星座”之类。估计真去理解的人,也是不多吧。一则如朱文鑫先生所言“后世推崇西学,厌弃前闻,不知探本而穷源,遂致数典而忘祖”。二则话己说出,难以回收,变更用制恐为人笑,没能直面学术的勇气。三则是真不知,而人言亦言。必竟有天文历法术语的原因。。。所以画个图吧。如图中A为某一天体,C就是现代意的黄经经度,D就是赤经经度,B就是古代历法黄经经度,相当于赤经差在黄道上的投影,有些书会叫他“极黄经”。

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二)

 

3. “十二次之名,始见于《尔雅》《左传》《国语》,分黄道为十二等分,以定各节气日躔。《汉志》所谓“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古人所以有节气中气之别也。战国之时,以岁星为十二年一周天,分周为十二次,以岁星所在之次为纪年之标准。如《左传》岁在星纪,《国语》岁在鹑火之类。当时未明岁差,不知恒星与节气,每年有五十秒余之差,乃以二十八星宿配定于十二次,如《尔雅》星纪斗牵牛,玄枵女虚危之类。由此可见,周秦之际,以十二次二十八宿,为观象授时之基础。”汉历上承古历,至唐至宋,至明。无不如此。所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原则确立,显得无比重要。不如此,则纪岁,纪月隔代有异矣,此寅非彼寅,此卯非彼卯,而“帝乘斗以视天下”视更为无定,阴阳无绪,君失其德,整个哲学基调全变。

 

4.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和西方对比,基本是无中断的。因为“正朔”是国之大事。所以放之大来看,基本是平稳的发展。不像西方文明,中断若干。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古代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当然,其它蛮多方面也是。“正朔”为国之大事,和天文历法的过于专业性,使得天文历法不会过于因政治而中断。谁上台了,都还是要用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正朔”之事过于重大了,就使得这方面的人才,由原来的学者与国家专属人才之间共同进步,变得皇朝越来越限止民间观星之事。由无明文以限,到不得涉历,但可观天,慢慢变成只能皇朝去做这事。这样就使得民间人才越来越少。像清初争案就是,代表中制的人,知其义而不精于算。打起架来就吃亏了。相同,也还是因为“正朔”为国之大事,他即保全了让天文历法,不中断的连续发展。但在纳新方面也变得缓慢。往往一个重大发现,要缓上后一二朝时,才得以皇朝确立。所以,当清初时,突然“一次性的大变换”。让人产生了蒙了下的错觉,因为这实在太专业性了,当然也有政治的因素。所以后人评说,清初“亦集一时俊杰,竞皆未觉其非”。虽经有像梅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学者,尽心纠非。然后这时,己经是皇权确立,而“纳新缓慢”的问题就突现出来,如李善兰等的努力引进,只在学者间。反而又错失了另一次对接最新天文发展的时期。使得至清而后的天文史历法,在即失其自秦汉以建的本有精义同时,又错失了天文史上发展最速的一波。这些如放到现代,单纯从天文历法来讲。也没啥。因为书史资料不失的情况。可以通过时间,慢慢平复。并且从现有学术文来看。最少学界己经有了认识。只是可惜了星学了。在清一朝,天文历法史上有个纪理安,我们是要记住的。只是不知星学的“纪理安”又是何人,总之创新改造都可以,刨坟灭根的事还是少做吧。。

 

5.所以,当你能明白,十二辰次即与记岁法相关时。那你就要看看,你的“太岁”还在太岁位嘛。是正坐着呢,还是踩到别人家去了。当你能明白,十二辰次也会用来记月建时,你就要看看,你家的斗杓,还能依十二辰次转到嘛。。。当你不能明白时,那就多度下古代历法,十二辰,十二次,十二辰次与干支等字眼,多点耐心,慢慢会出来的。总比人云亦云好啊。

 

6. 如果说,有些东西可以稍网上度一下,就能明白,和才能明白。而有些东西是,连度都不用度,用个脚趾头就能想明白的。比如说28星宿度数,一下子相差那么远,有些星宿度数竟达5度,6...度之多,视觉上差一半的感觉。玩了一二千年恒星的中国人,都是吃饲料长大的?二千多年啊,这还是可依数据,再推早点,三四千年啊,竟还差这么多。你那怕是不承认春秋战国的数据,用着史记的数据。离清一朝也足有一千六百多年啊。你那怕是不承认汉朝的数据,唐朝也有一千年啊,你那怕不是承认唐朝的数据,元郭守敬等离清也有四百年啊。这些天天观星的人,都是猪,就西洋人才是人?而且观测了二千年,竟达数差这么多度。而且号称精密的授时历,竟一下子测差这么多度。这也叫精密?你信嘛。用个脚跟都能明白,那一定是大家某方面起点不同,才可能的。分宫制就更是了,随便拉个明以前的星盘,然后明到清,就算是从洪武起算,也有270多年啊。更遑论宋元了。24节气中国古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依赖和认识充分,一下子的变更分宫,那必然是用的定法不同的。而不是像清后一些人所说的“前朝不密”。都是村翁乡言而己。不知历法争论上所谓的密与不密,以交食而论成败言,往往只是刻数之别,一个小数点搞死人差别。而且还互有胜负呢。。我们退一万步想,就算再怎么不密,也不能不密成这样啊,直观上等于全变。古人再蠢也不能蠢成这样啊,再不图上进,也不能连续几百上千年的不图上进啊。。。

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