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四余一些天文历法小知识(二)

标签:
七政四余果老星宗占星子平八字古典占星 |
分类: 七政泛泛 |
1.
2.
3.
4.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和西方对比,基本是无中断的。因为“正朔”是国之大事。所以放之大来看,基本是平稳的发展。不像西方文明,中断若干。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古代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当然,其它蛮多方面也是。“正朔”为国之大事,和天文历法的过于专业性,使得天文历法不会过于因政治而中断。谁上台了,都还是要用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正朔”之事过于重大了,就使得这方面的人才,由原来的学者与国家专属人才之间共同进步,变得皇朝越来越限止民间观星之事。由无明文以限,到不得涉历,但可观天,慢慢变成只能皇朝去做这事。这样就使得民间人才越来越少。像清初争案就是,代表中制的人,知其义而不精于算。打起架来就吃亏了。相同,也还是因为“正朔”为国之大事,他即保全了让天文历法,不中断的连续发展。但在纳新方面也变得缓慢。往往一个重大发现,要缓上后一二朝时,才得以皇朝确立。所以,当清初时,突然“一次性的大变换”。让人产生了蒙了下的错觉,因为这实在太专业性了,当然也有政治的因素。所以后人评说,清初“亦集一时俊杰,竞皆未觉其非”。虽经有像梅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学者,尽心纠非。然后这时,己经是皇权确立,而“纳新缓慢”的问题就突现出来,如李善兰等的努力引进,只在学者间。反而又错失了另一次对接最新天文发展的时期。使得至清而后的天文史历法,在即失其自秦汉以建的本有精义同时,又错失了天文史上发展最速的一波。这些如放到现代,单纯从天文历法来讲。也没啥。因为书史资料不失的情况。可以通过时间,慢慢平复。并且从现有学术文来看。最少学界己经有了认识。只是可惜了星学了。在清一朝,天文历法史上有个纪理安,我们是要记住的。只是不知星学的“纪理安”又是何人,总之创新改造都可以,刨坟灭根的事还是少做吧。。
5.所以,当你能明白,十二辰次即与记岁法相关时。那你就要看看,你的“太岁”还在太岁位嘛。是正坐着呢,还是踩到别人家去了。当你能明白,十二辰次也会用来记月建时,你就要看看,你家的斗杓,还能依十二辰次转到嘛。。。当你不能明白时,那就多度下古代历法,十二辰,十二次,十二辰次与干支等字眼,多点耐心,慢慢会出来的。总比人云亦云好啊。
6. 如果说,有些东西可以稍网上度一下,就能明白,和才能明白。而有些东西是,连度都不用度,用个脚趾头就能想明白的。比如说28星宿度数,一下子相差那么远,有些星宿度数竟达5度,6...度之多,视觉上差一半的感觉。玩了一二千年恒星的中国人,都是吃饲料长大的?二千多年啊,这还是可依数据,再推早点,三四千年啊,竟还差这么多。你那怕是不承认春秋战国的数据,用着史记的数据。离清一朝也足有一千六百多年啊。你那怕是不承认汉朝的数据,唐朝也有一千年啊,你那怕不是承认唐朝的数据,元郭守敬等离清也有四百年啊。这些天天观星的人,都是猪,就西洋人才是人?而且观测了二千年,竟达数差这么多度。而且号称精密的授时历,竟一下子测差这么多度。这也叫精密?你信嘛。用个脚跟都能明白,那一定是大家某方面起点不同,才可能的。分宫制就更是了,随便拉个明以前的星盘,然后明到清,就算是从洪武起算,也有270多年啊。更遑论宋元了。24节气中国古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依赖和认识充分,一下子的变更分宫,那必然是用的定法不同的。而不是像清后一些人所说的“前朝不密”。都是村翁乡言而己。不知历法争论上所谓的密与不密,以交食而论成败言,往往只是刻数之别,一个小数点搞死人差别。而且还互有胜负呢。。我们退一万步想,就算再怎么不密,也不能不密成这样啊,直观上等于全变。古人再蠢也不能蠢成这样啊,再不图上进,也不能连续几百上千年的不图上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