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最近我看到一幅图,是世界首富——刚刚退休的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的头像,你知道的,这贝索斯是个秃头。所以这幅图配的旁白是这样的:当世界首富是秃头的时候,就意味着脱发这种事属于无药可医。所以,不要把你的钱浪费在生发这件事上。对啊,如果世界上真的可以有花钱就能买到的长头发的解决方案,这贝索斯肯定就解决了啊。这其实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就是看看世界首富的烦恼,基本上可以拉出一张清单,也就是靠权力、金钱和影响力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到底有多少。比如婚姻幸福、子女成才、不挨骂、有闲暇时间、受尊重、不秃头,等等。你会发现,这张清单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这不是自我安慰啊,它意味着,我们普通人靠钱之外的,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手段,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啊。
@这几天我们都在聊“数字化转型”。其中也提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问题,比如人的价值被低估,成长的路径被阻断等等。那怎么办呢?数字化是一个浪潮,我们反对是没有用的。这就要深刻理解“转型”这个词。所谓的转型,绝不仅仅是拥抱新事物,它还应该包括解决新事物带来的问题。举个例子,100年前,人类从马车时代转型为汽车时代,只需要内燃机吗?当然不啊。汽车那么快的速度,带来的问题可比它解决的问题要多啊。所以,汽车时代的转型完成,还得靠内燃机之后的一系列发明才能完成。比如说,给汽车装刹车、后视镜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雨刮器。发明汽车雨刮器的是一位很普通的美国家庭妇女,叫玛丽,她的这个发明减少了46%的雨天交通事故,至少拯救了200万人。那她的贡献,当然是汽车转型的重要部分啊。
@最近我看到一段话,说“事实上,机场比婚礼现场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祷告。”精彩!你想,婚礼和教堂是什么地方?是为人的某种情感、情绪状态专设的仪式性场合,仪式嘛,自然就有某种体制化色彩。比如刚刚过去的520,这么一个“谐音梗”创造出来的日子,很多夫妻和情侣就不得不做点表示,其中自然就有那么一丢丢体制化的强迫色彩。但是机场和医院就不同了。在机场,在分别和重逢之际要表达情感,这是真实的挑战。在医院,希望自己和家人恢复健康,这也是真实的挑战。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想要管束一种情感,可以创造一种仪式。但是,如果要激发一种情感,那需要一个挑战。比如,在公司里,如果提倡合作,你是找个会议室一起喊口号呢,还是找个任务大家一起去完成呢?
@知识的用处是帮人脱离苦海,有朋友说我言重了。那我打个比方,你再感受一下。假设,假设我突然昏迷了,然后在一辆疾驰的火车上醒来。这辆车,不知道从哪儿首发,也不知道开到哪儿去,司机是谁?下一站在哪儿?一概不知道。反正就是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那我问旁边的人,他们也不知道。那你说我心里慌不慌?这个时候,任何人能告诉我哪怕一丁点儿关于这辆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哪怕不太确切,你说我是不是如饥似渴地要知道?对啊,人类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么一辆火车啊。我们作为一个孩子,突然降生在这辆车上,即使吃喝不愁,我还是极度渴望要知道,它从哪儿来又往哪儿去,外面是什么,等等。知识不是什么别的,知识就是我们在一个陌生之地醒来之后,可以让我们脱离恐慌苦海的那些东西啊。
@话说当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呼吁,要给警察更多的执法权。他说了这么一段话,说如果暴徒踢开人家的大门,或者在夜里大声骂人之后,警察就应该有权利把他抓到提款机面前,当场逼他取钱,罚他100英镑,那他以后就会学着三思而后行了。这段话是不是听着特解恨?听着也应该管用啊。有人还真就琢磨怎么落地这个想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干这种坏事的人,根本就没有银行卡,就算是有,他账户上也没有100英镑的钱。后来有社会评论家就说了,“咱们首相默认其他人的生活都和他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但这种假设根本就站不住脚。”你看,我们经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因为在传统社会,我们可以假设人和人是差不多的。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人和人的差异巨大,可能要提出更高的标准了,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了。
@我们经常讲一个词“素养”,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原来我是望文生义,“素”就是元素的素,是“基本”的意思嘛,那“素养”就是基本修养。但是最近,我偶然看到了这个词的来历,原来是《汉书·李寻传》中的一段话,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说,这马啊,你得在晚上让它趴在马槽上吃饱了,白天才能驮着东西跑路;国家平时就得重视培养人才,否则这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个“素”,不是元素的素,而是平素的素,“日常”的意思。那“素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日积月累出来的修养。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素养,意思就不是这个人水平高不高,而是指在他的身上能不能看到那种水滴石穿的痕迹。所以,自己在别人眼里有没有素养,只要反思一下,我有没有那种每天都在重复的积累就行了。
@“邵恒头条”说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叫“洪堡时刻”。什么意思呢?洪堡是18世纪的德国科学家,有一次他在南美旅行考察的时候,突然脑洞大开,想到了一个问题,说我在厄瓜多尔看到的一种苔藓,德国的一个森林里似乎也出现过;在委内瑞拉看到的一种树,在阿尔卑斯山上也看到过。那整个大自然是不是一个整体呢?要知道,在洪堡之前,博物学家发现一个物种就归个类,不多想。都是上帝创造的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那是上帝的想法,我们哪搞得清楚?但是,从洪堡的这个脑洞开始,一个“万物互联”的观念就诞生了,直接影响了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你看,我们人类现在处在数字化转型的早期,数字世界是连为一体的,互相之间必然有一个宏观的规律可循,我们这代人又走到了一个“洪堡时刻”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