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告诉我,水下比办公室更能“喘口气”

标签:
健康健康指南 |
李航是个典型的 30+ 程序员。日常是会议、代码、性能报警,还有不断推迟上线的需求。
有段时间,他晚上经常失眠,脑子像开着无数个线程:明天的 demo、leader 的表情、那个没复现的 bug……
朋友拖他去学潜水,他本来不太想动。但下水那天,他上岸就对我说了一句话:
“第一次,焦虑真的安静了。”
在水下,情绪有机会“关机重启”。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焦虑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你的大脑根本“停不下来”。
心理学上叫这个状态:认知过载,简单说就是——大脑像浏览器一样开了太多标签页,最终每一页都卡住了。
而潜水,恰好是一种极具“去认知化”特性的活动:
•你不能讲话
•你必须专注自己的呼吸
•你只能慢下来、静下来、跟随环境
这其实就是一种深度冥想状态,比冥想更直接,因为水下环境帮你屏蔽了一切噪音。
为什么程序员,尤其容易在潜水中“自我修复”?
程序员常常有以下几种心理负担:
1. 高压下的自我压缩
长时间解决复杂问题,会压缩对身体和情绪的感知能力,有时连累都没空感受。
2. 社交退缩后的孤独感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许多程序员习惯了低社交生活,内在情绪没有出口,又不擅长表达,更容易积压。
3. 结果导向的自我评价
“这事做完了吗?”“上线了吗?”“值不值得?”——所有行为都被套上结果的标签,久了会对“无目的的存在”产生不适。
而潜水,是少有的一个空间,允许你“只为了呼吸而存在”。
这在心理学上也有依据:
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与水下运动可以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从而缓解慢性焦虑。
小建议|如果你也被工作“困住”了:
1. 定期做一件“只为自己”的事,哪怕只是洗个没有目的的热水澡。
2. 练习有意识的呼吸:每天睡前,尝试 5 分钟的腹式呼吸,调节神经系统。
3. 找一个让你“重新拥有身体感”的活动:游泳、骑车、慢跑都行。让大脑得到适当的放松。
说在最后:
有时候我们想放假,其实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我们太久没感受到“活着”的感觉。
水下是一种方式。也许你不潜水,但你需要一个地方,哪怕是十分钟、一个安静的房间、一杯热茶,让自己从焦虑的循环中浮出水面。
问问自己:你多久没好好“呼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