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止骨质疏松要避免误区

(2025-10-17 11:05:13)
标签:

健康

健康指南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结果,对它的防治及宣传教育远远不像对待糖尿病那么重视,导致老百姓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基层医生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对骨质疏松常见的认识误区加以纠正。

误区1
骨质疏松不是大毛病,不必太在意

骨质疏松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弯腰驼背、身高缩水、腰背疼痛腿抽筋,还可导致胸廓畸形、胸闷气短、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发生在髋部的骨折,可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失能,发生尿路感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死亡率甚至比某些癌症还高。髋部骨折被称作“人生最后1次骨折”,因此,认识骨质疏松的危害性,加强防治才是硬道理。

误区2
根据临床症状或血钙水平,就能断定有没有骨质疏松

在许多人看来,只要没有腰背疼痛、化验血钙不低,就没有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因此很难被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出现骨折时再去诊治,病情往往已经不是早期。其次,低血钙也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这是因为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低血钙”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后者可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动员骨钙入血,从而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往往并不低。

因此,不能根据有无症状以及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才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如绝经前期妇女、50岁以上男性等),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误区3
只要补足了钙,骨骼就不会缺钙

说到预防骨质疏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补钙!其实,光补钙是不够的,如果体内维生素D不足,即便补充再多的钙,身体也无法有效吸收。不仅如此,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强骨吸收,从而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在补钙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深海鱼、蛋黄、牛奶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制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除去每日通过饮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尚需补充元素钙500~600mg/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400U/d;65岁以上老年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600U/d,当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时,维生素D摄入量剂量应为800~1200U/d。(注:维生素D的单位换算:1微克=40个国际单位)

误区4
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治疗骨质疏松 = 补钙”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是,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缺钙,主要是由于骨代谢失衡,“破骨细胞”活性>“成骨细胞”活性,使得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因此,单纯依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往往不够,关键是要解决骨代谢失衡的问题——阻止骨流失、促进骨生成。因此,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是以钙剂和维生素D为基础,再加至少一种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两大类:即“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包括二磷酸盐类、降钙素及雌激素。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抗骨质疏松药物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国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开源),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抑制破骨或促进成骨的药物(节流),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换句话说,虽然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量丢失,但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

误区5
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还会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误区6
经常喝骨头汤,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长久以来,喝骨头汤一直被认为是补钙的良方。实际上,骨头里的钙很难被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还不及一杯牛奶的钙含量(约200mg)的1/20。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还会引起高血脂。因此,用骨头汤补钙并不可取。

误区7
治疗骨质疏松,不必长期用药

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因为骨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的,所以,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甚至数年。患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患者每半年到1年做1次骨密度检查即可,不必频繁进行骨密度检查。切忌因短期内骨量增加不明显就认为药物无效而擅自停药或换药。

误区8
骨质疏松易引发骨折,故患者少动为好

有些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害怕跌倒骨折,因而不敢去户外运动,这种作法并不可取。因为骨密度和骨强度有赖于经常性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好保证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及负重训练,如步行、健身跑、爬楼梯、打太极拳等等,这类运动既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维持骨量,防止骨量过多丢失,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即使已卧床不起的骨折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在家人帮助下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但注意尽量避免跳绳、仰卧起坐等可导致椎体压缩的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