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的分级诊治

标签:
健康指南健康 |
我国大多数慢性便秘患者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诊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分层治疗,既能正确诊断、合理有效治疗,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降低诊治费用。
一级诊治:
01
适用于多数轻、中度慢性便秘患者。首先应详细了解病史(特别注意用药史)、体格检查,行肛门直肠指诊,粪常规检查,包括隐血试验。若患者年龄>40岁、有报警征象、对疾病过度担心者,可进行辅助检查以明确器质性疾病,并作相应处理,否则可选择经验治疗。强调生活方式调整、认知治疗,慎用引起便秘的药物,根据患者便秘特点选用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促动力药,疗程为2至4周。若治疗无效,可考虑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二级诊治:
02
主要的对象是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酌情选择进行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和(或)球囊逼出试验,并初步评估心理状况,确定便秘类型后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混合型便秘患者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无效时加用泻剂。
三级诊治:
03
主要对象是对二级诊治无效的患者,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注意患者是否已经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排便习惯、有无特殊原因引起的便秘,尤其是和便秘密切相关的结肠、肛门直肠形态异常,注意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是否规范、有无精神心理障碍等。这些患者多是经过多种治疗而疗效不满意的难治性便秘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和肛门直肠形态学、功能学检查,必要时需多学科包括心理科的会诊,以确定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仍无效的患者,需评估手术风险和患者的获益,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