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健康指南 |
口服是药品最常用的使用方法
具有使用方便、 起效平稳和相对安全的特点
而正确的服药方法
不但可以尽快地发挥药品的治疗作用
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正确服药呢
1. 根据药品剂型选择服用方式
常见的口服药剂型有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和溶液剂等,根据药物本身特点和疾病治疗需求又设计了各种缓、控释口服制剂和咀嚼片、含化片、漂浮片等定点释放或发挥局部作用的口服制剂。
口服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溶液剂和合剂。止咳糖浆类口服液体制剂若用水冲服则可降低糖浆黏稠度,不能在呼吸道形成保护膜,影响疗效,因此使用时不得以水送服。
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等。服用后在体内经过崩解、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起效较慢,作用平稳,使用方便。
颗粒剂。以水冲服,胶囊、片剂以温开水送服,一般不宜嚼碎使用,尤其是包衣片、缓释或控释制剂不得咀嚼。此外,一些固体口服制剂则应充分嚼碎:咀嚼片,如西咪替丁咀嚼片、铝镁加咀嚼片、孟鲁司特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如复方氢氧化铝片、氢氧化铝片、胶体次枸橼酸铋片等,嚼碎后可快速在胃壁上形成保护膜;某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等为增加药品吸收速度而迅速起效,应进行咀嚼。
2. 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
清晨空腹时,胃和小肠已基本没有食物,胃排空快。此时服用药物迅速到达小肠,吸收充分,作用迅速有效。如抗结核药利福平胶囊,空腹服药,没有食物影响药物吸收,血药浓度可达高峰,并很快吸收分布到全身。其他如容积性泻药硫酸镁也宜空腹服用,保持高药物浓度,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导泻的作用。凡因胃内食物影响吸收的药物,均应空腹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
睡前服药,指睡前 15~30 分钟服药。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服用的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安定)、阿普唑仑等,睡前服可加快和保证睡眠。
顿服,指病情需要一次性服药。某些病如肾病综合征、顽固的支气管哮喘,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时,采用顿服法。
另外,头孢氨苄胶囊,饭后服药影响吸收可使疗效降低,血药浓度下降。维生素 B2 饭后服可使药物缓慢进入小肠,有利于增加吸收;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苯妥英钠等空腹服用,将会加重不良反应;抗酸剂氢氧化铝、氧化镁与西咪替丁同服,可使西咪替丁的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
3. 服药不必过多饮水
口服药品以温开水送服为宜,尤其是含蛋白质或益生细菌成分的药品。如胃蛋白合剂、胰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乳酶生、酵母片等,受热后凝固变性,失去作用。维生素 C、维生素B1、维生素 B2 等药品受热后易造成化学结构破坏,也不宜热开水送服。
口服药品以水送服,以一杯水量为宜,过多饮水没有必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药效,而有些药物影响人体水盐代谢必须增加饮水量。
胃黏膜保护剂——复方氢氧化铝片服用时大量饮水会冲淡药物在胃内的浓度,不易形成保护膜;需要在胃部吸收的药品,大量饮水加速胃排空,减少药物的吸收;平喘药如安茶碱等具有利尿作用,利胆药如曲匹布通(舒胆通)等可促进胆汁分泌并造成腹泻;双磷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福善美)等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水分丢失。上述药品服用后应多喝水,以补充机体的水分丢失。HIV 蛋白酶抑制药、抗痛风药(如丙磺舒等)和磺胺嘧啶等主要经肾脏排泄并易形成结石的药品应大量饮水(2000 毫升 / 日以上),避免尿路结石形成,必要时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