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养生保健 |
周
环境和食物污染、代谢失常,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都会导致体内毒素淤积。在中医诊疗上,当出现口臭、便秘、舌苔黄、牙龈肿胀、口唇裂口与溃疡、眼红肿等症状时,就代表体内累积了过多的毒素。就现代医学来说,导致身体老化、致癌的自由基,也是毒物的一种,这些所谓的毒物,若长期积聚在体内,将会造成身体负担而引发疾病。那么,如何识别和排出体内的毒素呢?
一、识别内毒信号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说明身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一定要注意观察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及时调养身体,进行排毒了。
1.口腔内有黏腻感,出现白腻状的舌苔。
2.尿液有混浊的现象。
3.常有慢性便秘或大便黏滞,或出现腹泻状况。
4.经常性胃胀、恶心、泛酸。
5.皮肤经常出疹子、长痘,罹患牙周病。
6.经常放臭屁,并且有强烈的口臭及体臭等现象。
二、识别五脏经络淤毒
内毒素伤害五脏,会首先侵袭五脏的经络系统,出现经络淤毒现象,此时就需要加强脏器保健,注意排毒了。
1.心脉淤毒
心有内火或是火毒的时候,舌头容易出现溃疡,也就是嘴裂现象;睡眠不安,容易发生失眠症状;常有胸闷或是胸部有刺痛的感觉等。
2.肝脉淤毒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线,或指甲有向下凹陷的痕迹;乳腺增生;情绪容易感觉抑郁;经常性偏头痛等。
3.脾脉淤毒
脸部出现色斑,代表消化系统变差;脂肪堆积在体内,中医称为“痰湿”,主要是因为脾脏消化功能减弱,导致脂肪酸无法全部代谢消散;容易发生口臭现象;嘴唇发生溃疡。
4.肺脉淤毒
常咳嗽、有痰,皮肤呈现黯淡淤毒、无光泽;常有便秘发生;容易悲伤或抑郁。
5.肾脉淤毒
男性性欲减退,女性月经量减少、经期变短,经血的颜色偏暗;身体容易发生水肿;常常感觉疲倦、四肢无力。
三、内毒是怎么产生的
体内毒素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即外在环境和个人饮食习惯。
1.外在环境
接触外界污染的空气或水质,带有化学物质的加工食品,含有农药的农产品,含有重金属的海鲜类食物,二手烟等,都会使许多杂质、毒物进入体内,影响身体自然的排毒系统。
2.饮食习惯
现代人喜欢吃香喝辣的,其中尤以以下4种饮食习惯,最容易累积体内的毒素。
⑴饮食多肉少菜
常吃牛排、炸鸡、猪肉等,缺乏蔬果的纤维素来帮助肠胃蠕动,久而久之,消化功能下降,就会造成便秘,粪便在肠道中待的时间越长,身体吸收毒素的机会就越多。
⑵常吃生冷食物、喝冷饮
生冷饮食会降低胃部的温度,使得消化功能下降,脾胃营养不足,就会影响毒素排出体外的能力。
⑶常吃烟熏、烧烤食物
烟熏、烧烤食物在体内容易转化成具有致癌性的硝酸胺,进而增加毒素的累积。
⑷高油脂
油煎炸及五花肉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胆盐,体内胆盐多了,就会增加患癌的概率。
四、保养人体的排毒器官
人体有四大天然的解毒系统,能够自动自发地将体内的毒素清除干净,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的肝脏、肺、肾脏以及皮肤,就是这套解毒系统主要的排毒器官。
1.肝脏保健
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不论是药物、激素、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内生性或是外生性有毒物质,都需要靠肝脏来分解,以减少体内毒素的累积。肝脏功能不佳会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环,导致皮下毛细微血管循环障碍,使皮肤出现粗糙、黯淡、长疮等营养不良问题。中医理论认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及凌晨1点到3点,是肝经与胆经排毒的时间,但是必须在熟睡的状况之下,肝胆才能顺利排毒。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睡觉,才能让肝脏做好解毒的工作。另外,多吃维生素C以及无污染的蔬菜水果,减少急躁、焦虑,有助于保护肝脏的解毒功能。
2.肺脏保健
肺脏是人体通过呼吸与外界沟通的管道,当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加上二手烟的危害,毒素会很容易积聚在肺脏排不出来。则造成咳嗽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致癌。因此要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经常在公园或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戒烟并避免吸二手烟,多吃无污染蔬菜水果,都可以帮助肺脏排毒。
3.肾脏保健
肾脏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废物,包括多余的水分、电解质、尿素、残留药物、毒素等代谢产物,都借由肾脏、膀胱、输尿管组成的排泄系统排出。如果肾脏功能不好的话,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数,就会让这些毒物与废物代谢停留在体内形成内毒素。所以,要多喝白开水、多排尿,不要以含糖饮料来取代白开水。另外,还要注意防止过劳、房事过度,防止腰部受寒,避免过多食盐,注意控制血压,从多方面保护肾脏功能。
4.皮肤保健
皮肤是身体抵御细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袭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还能够防止体表的水分蒸发与散失。此外,皮肤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盐分、尿酸、尿毒等废物所组成,所以说皮肤也是解毒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每天固定的适量运动来让皮肤流汗,通过汗水把毒素从皮肤排出来。另外,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和毛孔堵塞。
(以上文章版权属《健康指南》杂志社,如若转载,请标示作者及来源)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630415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