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食——怎样健康食用(5-3)

(2014-10-09 00:00:38)
标签:

杂谈

分类: 饮食营养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9/10_xg2.jpg

  怎么吃?吃多少?

  1.吃零食的根本原则

  吃零食的根本原则是: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时、适度、适量消费,必要时限制食用。合理选择,就是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能盲目吃,一定要选择那些健康食品;适时、适度、适量,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吃零食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可而止。

  谈几条具体原则:

  (1)吃零食不要妨碍正餐。既然叫零食,就不能多吃,专家提醒大家:不停地吃零食,会让肠胃“过劳”,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小孩子吃多了零食会影响三餐,造成偏食、厌食甚至营养不良。
吃零食不能妨碍正餐,只能作为正餐必要的营养补充。但有些儿童,还有一些女孩子,零食不离口,做作业时吃、走路时吃、聊天时吃、看电视时吃、休息时吃、睡觉前吃……这样的吃法等于以零食代替正餐了。当胃被零食填得满满当当的,产生了饱腹感,吃正餐时就会没什么食欲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又产生了饥饿感,正餐已过,于是又大量吃零食。久而久之,消化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必然影响到身体健康。

  因此,吃零食与吃正餐之间至少相隔两小时左右,且量不宜过多,以不影响正餐食欲和食量为原则。

  (2)要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食品。 奶类、蔬果类,还有坚果类,很有营养。选择零食不要只凭个人的口味与喜好,营养价值及有利于健康才是首选。应该提醒的是,儿童要远离膨化食品和一些不合格的烘干食品。

  (3)少吃油炸、过甜、过咸的食物。儿童最喜爱吃快餐、巧克力、方便面,而且偏重口感和味道,油炸、甜腻、咸味重的零食对孩子们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但油炸和过甜的食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热量,会增加肥胖的危险,咸味过重的零食会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危险。

  2.一天吃多少零食为宜

  我们在吃零食和选择零食时,应该在总热量不超标的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不能随心所欲,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3.特殊人群怎么吃零食

  儿童 儿童食用零食除了要做到适时、适量外,不应根据个人口味的偏好,而应多选择富含钙质、蛋白质、纤维素的健康零食,如乳制品、水果、全麦食品等。

  怀孕妇女 孕妇由于特殊情况,营养需要量高于一般同龄人。但是,由于怀孕后期胎儿压迫消化系统,食后饱胀感重,以致影响食入量。而这时期的营养需要量又相当大,营养不足会直接危害胎儿和孕妇。此时可以采用吃零食的办法拓宽养分的供给渠道。水果和乳制品是首选,另外还可以换着花样地吃些核桃、瓜子、黑芝麻、大杏仁、大枣等,对妈妈宝宝都很有益处。

  老年人 老年人消化机能减弱,应该少吃多餐,每天除了三顿正餐外,还应有两三顿加餐,可以把小零食作为加餐。老年人吃零食要吃得科学,65岁以上老人早餐后2~3小时吃一次零食,可以选择维生素含量高的苹果、香蕉、橘子、猕猴桃、西瓜等新鲜水果。

  午饭后小憩一会儿,等到下午3点左右来点坚果类的零食是个不错选择,如葵花子、南瓜子、花生、核桃仁、松子等,每天不超过25克。

  不过,坚果类的零食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微量元素,但是也有热量太高的缺点,因此不宜吃得过多。瓜子、花生、松子限制在10粒左右,核桃仁两个就足够了。

  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一些含钾高的零食,例如橙子、苹果、香蕉、哈密瓜、土豆泥、红薯条等零食,既可以增加食物种类,又可以置换体内多余的钠,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还可以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与抗氧化剂的大枣、猕猴桃、柚子、葡萄干、杏干、话梅等,增加血管弹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可以吃一些含微量元素与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坚果类零食。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yukang.jpg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10/201563-120gz0392954_600-22.jpg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10/tyw600.jpg

 

查看原文:http://www.jkzn.com/archives/88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