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谨防因“治病”而“致病”,用药有6个秘诀

(2014-04-18 23:26:22)
标签:

疗效

说明书

用药

健康指南

分类: 养生保健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4/pills-1.jpg

前不久与笔者同住一个小区退了休的吴师傅,因患风湿关节疼痛,就自己购买扑炎痛治疗,连续数天服用的剂量较大,谁知风湿痛没冶好,却引发了上消化道大出血,差点要了他的命。调查表明,这种因治病而致病的例子并非少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用来治病救人的药物(特别是非处方药、中药与中成药),感觉就像吃东西一样,又亲切又安全。殊不知,“是药三分毒”,这句老话绝对不是吓唬人的。以儿童耳聋为例,我国不少聋儿的致聋原因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有关。事实表明,就连西瓜霜和治疗感冒的常用药,若服用剂量较大或用的不对症,也会引发明显的副作用。

为了远离药品不良反应对自己或家人造成伤害,广大民众应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安全用药常识,特别是应该掌握以下用药秘诀。

1.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医生和病人用药的指南和依据。它记载着大量已经发现的安全用药信息,尤其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和禁忌等,千万不可马虎出错。但是部分药品的说明书对产品的不良反应描述很少甚至缺失,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如果因此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因药厂或医生未履行告知义务而提起诉讼。

2.过敏体质须特别小心

不同的人服用同样的药,有的人出现不良反应,而更多的人则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以青霉素为例,大多数人使用此药都没事,但个别敏感体质者在接受皮试时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闻到一点气味,都可能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凡是曾经发生药物过敏史者(不论何种药物),在就医时,一定要把详细告诉医生,远离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同类药物。

3.自己购药品种尽量单一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正成为流行的就医趋势。专家提醒大家,除非自己有把握,应尽量避免自己买药,用药品种也要尽量减少,避免多种药物或中西药混合使用。因为合并用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率会随之增加。如同时使用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到3%~5%。因此自己购药应向药师咨询,用药无效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4.尽量少用新药特药 

治病用药一般应先选用非处方药、常用药、老药,因为这类药物疗效确切,对其副作用也比较清楚,容易掌握。而新药特药,虽然有的疗效比老药更高,但有时疗效并不确切。特别是对其副作用,很多时候还不十分明确。在全世界的用药史上,出现的著名的十大药害事件,都是新药特药引起的,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特别是家庭常备用药更应使用常用药。

5.宝宝、孕妇用药更要小心 

宝宝用药要严格掌握用量剂量。每个医生和家长都应记住让孩子远离以下几类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能损伤听神经,引起不可逆转的耳聋;感冒通、去甲肾上腺素、多黏菌素等——可能引起儿童肾损害;氟哌酸、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四环素——影响幼儿牙齿和骨骼发育。对孕妇而言,因有的药物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致畸,所以,孕妇治病均应请医生指导用药。

6.用药讲顺序

先用非处方药,后用处方药;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相对比西药安全);先用口服药、外用药,后用肌肉注射药,病情比较严重才考虑静脉输液。

文/孙清廉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201563-120gz0392954_400-11.jpg

http://www.jkzn.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jrt400png.jpg

查看原文:http://www.jkzn.com/archives/17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