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南》为您的健康指南——
年过古稀的宋老师,一个月前到医院看胃病,大夫给他开了几副中药,可是吃完不但没有好,反而症状加重了。于是他在女儿的陪同下,怒气冲冲找到给他开药的大夫,要问个究竟。原来,宋老师的服药方法是不对的,中药应该是温服的,而他是凉着服,胃病应该是饭后服药,而他是空腹服药,对胃有一定刺激作用,所以他的胃病在“七分养”这方面没有做好,因此没有缓解。中医学上常讲,如果中药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叫作“药邪”。
中药汤剂历史悠久,看似平常,实则大有学问,用什么器具煎,如何煎,在煎时应掌握哪些“诀窍”?目的在于获得高效!
药效的高低与煎药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药效高,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煎药用具
以砂锅或无破损的搪瓷器皿为最好,不用铁、铝制品。
用水与水量
煎药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皆可。加水量以超过药物1—
2厘米为度;慢性病人及儿童用水可酌减。
火候
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单纯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医嘱。
时间与次数
一般头煎沸滚后半小时为宜,二煎的加水量与时间,按头煎的二分之一为适宜。据试验,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为药物煎煮后,溶剂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药物之内,另一部分在药物之外,其有效成分在内部与外部形成两种不同的程度。当药物内部有效成分的浓度大于外部时,可继续向外释放,到浓度相等时,就不再向外释放了。所以必须换水重煎,以造成两者新的不平衡状态,使有效成分继续向外释放。因此:;中药汤剂一般煎两次混合服用为宜。
方法
先用冷水将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煎。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植物细胞慢慢膨胀、破裂,蛋白质及淀粉等也会逐渐溶解在水中,不会阻滞有效成分的释出,所以药效较高。如用开水煎药,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会产生凝固现象,使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体内不易释出,药效就不能充分发挥。煎药时要避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也不要反复揭盖,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
根据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如解表、清热、气薄类药宜急火煎,时间要短,否则会降低药效,改变药性;厚味滋补药如肉苁蓉、熟地之类,宜慢火久煎,时间要长,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释出。某些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之类,亦应慢火久煎,才能减低毒性,延长药效。
另外,某些药物还有“先煎”、“后下”、“调服”、“泡服”之分,都是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例如鳖甲、代赭石之类质量难溶的药物,要先煎,待煮沸1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物;木香、薄荷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在其它药物快煎好时再下,煎4-5分钟即可;人参、三七等贵重药,可采用另煎或锉成细粉调服;胖大海等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少的药物,可用开水泡服;旋复花、车前子之类,须用纱布包好再放锅内煎煮,以防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阿胶之类,为防粘附或者煮焦,放入去渣的药液中搅拌即可溶化。
还有,服用中药其实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比如说一天二十四小时,早晚要拉开时间,保证身体的药效有一个均衡的发挥作用的时间。如果是八点服的中药,那就到晚上八点左右服,如果你早上要因为没时间,可能中午了十点、十一点才服,那就晚上在睡觉前九、十点钟服可能效果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