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三】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一定不能长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1),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2)其功,终属影响(3)。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4)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5)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6)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7)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怎么比得上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汉、西汉经典丰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且更可异者:幼龄入学之时,其父师必令其读《诗》、《书》、《易》、《左传》、《礼记》(8)、两汉、八家文(9);及十八九,作制义应科举时,便束之高阁,全不温习。此何异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涂人(10)乞浆(11)乎?且幼年之所以读经书,本为壮年扩充才智,驱驾古人,使不寒俭,如蓄钱待用者然。乃不知寻味其义蕴,而弁髦(12)弃之,岂不大相剌谬(13)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14),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15)。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16)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思考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称之为“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称之为“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 (1)古奥:古雅奥博。 (2)倍蓰:一倍至五倍。蓰,音“喜”。 (3)影响:不实际。
(4)时文:应试的文字,相对于古文而言;在清朝为八股文。 (5)诡僻:奇特荒僻。
(6)左、国:即《左传》与《国语》。《国语》,为国别史之祖,内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分记春秋八国之事,共二十一卷,所记之事略合于《左传》之时,而不合于《春秋》;文字古朴,类似《左传》,故司马迁以为左丘明所作。有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7)华腴:丰美有光彩。腴,音“鱼”。 (8)礼记:亦称《小戴记》,四十九篇,汉戴圣所传;本为解《礼》经的书,今为十三经之一。
(9)八家文: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共八大名家所写的古文。 (10)涂人:路人。
(11)乞浆:要水。 (12)弁髦:音“变毛”;比喻无用的东西。弁,古时缁布冠。髦,小孩披于额前之发。
(13)剌谬:乖戾谬误。剌,音“腊”。 (14)拱璧:大玉。拱,两手合围。 (15)发越:播散。
(16)枵腹:饥饿腹中空虚。枵,音“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