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从桥
(2023-10-20 09:04:20)薛广德,字长卿,西汉沛郡相县(今安徽淮北市)人,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的薛鉴的第五世孙,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薛广德学养深厚,温雅宽容。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其中的“酝藉”,通“蕴藉”,这个词语典故就来自薛广德。班固在《二十四史·汉书卷》有这样的记述:“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及为三公,直言谏争。”
薛广德为官清正廉明,敢说真话,尤其是涉及百姓疾苦,他总是直言谏诤,甚至不惜触怒汉元帝。
“广德从桥”这一典故,体现了薛广德心系百姓、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有一年的宗庙祭祀,汉元帝为了显示排场,打算乘宫廷楼船前去。薛广德觉得这样做太劳民伤财,而且与皇帝祭祀出行应当乘车马这一朝廷礼制不符,便脱下官帽磕头进谏道:“皇上应该从桥上前往。”薛广德劝汉元帝从桥上走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其真正意思是皇上祭祀出行应当乘车马而不是楼船,应当走陆路而不是水路。汉元帝听后心中不悦,但并没有发怒,只是让薛广德把官帽戴上。可薛广德哪里肯轻易放弃,又说道:“陛下如果不听取臣的意见,臣这就自刎,以血溅污陛下的车轮,使陛下不能够进入宗庙!”这句话分明是在威胁汉元帝,这可把他彻底惹恼了。一旁的光禄大夫张猛赶紧出来打圆场:“臣听说臣下正直的前提是主上圣明。走水路危险,走陆路就安全得多,圣明的君主是不可以冒着危险行事的。皇上还是听从御史大夫的建议吧。”张猛的话自然是中听多了,汉元帝的怒气也消去大半,想想薛广德只是不善言辞,可为人耿直,对朝廷忠心,是难得的良臣,且自己的做法本就不合理,便抛下一句“应该这样劝阻人的不是才对”,转而乘车马前去祭祀了。
《汉书·薛广德传》中还记载了薛广德初任御史大夫时对汉元帝的一次进谏。适值永光元年(前43年)春日,汉元帝驾幸甘泉,郊祭泰畤,行礼已毕,欲在其地狩猎。薛广德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于是上书谏阻,说当地百姓会因为汉元帝狩猎而流离失所,希望他能体恤百姓的疾苦。薛广德这次的进谏立刻起了作用,汉元帝认为他言之有理,没有多作停留,便起驾回宫了。
诤言直谏,犹如一记警钟,使人警醒,引人深思。薛广德以国家兴亡、兴利除弊为己任,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正直谏诤的为官精神,在淮北大地传为佳话,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