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继儒《读书镜·卷七》:进取不已,卒罕令终

(2023-10-13 08:08:35)
      崔湜仁师之子弟澄、液,从兄莅,并有文翰,列居清要。每私晏,自比王、谢,曰:“吾门户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湜时执政,年三十六,尝暮出端门下天津,马上赋诗曰:“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然湜附韦后,作相又附太平公主。门下客献《海鸥赋》以讽,湜称善而不自悛。帝诛萧至忠,湜流岭外,后知湜本谋,赐死荆州。夫进取不已,卒罕令终。文章、富贵、门第、少年,四者亦何足恃。
他是上官婉儿裙下之臣,太平公主入幕之宾,却被流放岭南
景龙二年(708年)的一个傍晚,三十八岁的年轻宰相走出宫城,出端午门,下天津桥,策马疾驰而去。他举目望去,洛阳满城春色,霞光余晖漫天,脱口而出一首《酬杜麟台春思》:
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
鸳衾夜凝思,龙镜晓含情。
忆梦残灯落,离魂暗马惊。
可怜朝与暮,楼上独盈盈。
大诗人张说碰巧也刚出宫城,他刚听到“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一句便羡慕不已,看着那个疾驰离去的背影说:“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
意思是,这样的文才可以习得,这样的地位可以到达,但在这样的年纪就拥有这一切,实在是比不上啊。
这个让张说赞叹不已的人生于世家,才华横溢,弱冠及第,一生三度拜相,放在哪朝哪代都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此人文采过盛,却少了点节操,他趋炎附势,频繁改变政治立场,先后拜倒在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石榴裙下,最后只落得因罪流放岭南的下场,被毒死在去往岭南的路上。
他的名字,叫做崔湜。
1
崔湜,字澄澜,咸亨二年(670年)出身于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之一的博陵崔氏,家中自魏晋起已是望族,父祖兄弟皆在朝中为官。
生于如此望族的子弟是可以依靠祖荫出仕的,但通常只有考不中的人才会选择这条路,对于崔湜这种自小就表现出过人才华的少年而言,必定是要去参加科考的。在家中延请名师的教导下,崔湜刻苦钻研,遍读典籍,二十岁这年,崔湜一举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据《旧唐书》记载,崔湜“美姿仪”,也就是说,崔湜是被史书盖章的美男子。可以想见,翩翩少年文采风流,正是大唐朝堂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初入朝堂的那几年,崔湜一直在一些不太高的职位上转迁历练。圣历元年(698年),崔湜升任的左补阙,因文名久盛,参与到了《三教珠英》的编修中,与一同参与编修的张说、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结下友情。
三年后,《三教珠英》编修完成,崔湜因功得到提拔,改任殿中侍御史,之后又于长安二年(702年)担任万年县尉。
后来文成公主和亲时,唐中宗让群臣作诗,群臣大多写诗描述公主和亲的盛大场面,赞扬君主圣明的功劳。但崔湜不同,他写公主远离故土的伤心与家人的无奈,写臣子无能却要公主和亲的悲哀,其壮志胸怀,可见一斑。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
箭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
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截止目前来看,崔湜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学富五车的名士贤臣,他的经历也是典型的年久位卑不得重用,如果是个普通人,此后的人生大概会就这样蹉跎在六七品的官职上直到致仕。
但崔湜显然不是个“普通人”,出身官宦家族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崔湜曾说:“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也!”我们家的出身和官途都是一等一的,大丈夫就该占据高位辖制别人,怎么能默默无闻受人辖制呢?
崔湜对权力有着炽烈的追求和向往,为了打破现状获得更多的权势到达更高的位置,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不惜放弃文人风骨,彻底成为了一个两面三刀的汲汲营营之辈。
如果从时间尺度上来看,此时的崔湜虽然刚过而立之年,但他已经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途。六年后他将第一次拜相,正式进入大唐权力中心,再七年后,他将死于流放途中。
2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神龙政变,诛杀皇帝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兄弟,逼迫武皇退位。
几天后太子登基,为唐中宗,李旦和太平公主各有封赏,政变的五个主要功臣也都封了王。但唐中宗登基后并不信任这新封的五个异姓王,将他们逐个贬官,对同胞弟妹也多有打压,反而很宠幸武三思。
这下五王之一的桓彦范可就坐不住了,虽然此时中宗尚且优待他,让他执掌朝政,但他看着被贬谪的同僚和气焰嚣张的武三思,怎能不慌,于是桓彦范把为人机敏的崔湜派去武三思身边做卧底,让他查探武三思的行动的再告知自己。
崔湜确实机敏能干,没多久就获得了武三思的信任,可以轻易地打探到武三思的一举一动。但是崔湜越靠近武三思就越发现皇帝是真的宠幸武三思,于是在皇帝新宠和被猜忌的功臣之间,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并向武三思回报桓彦范等人的行动。
靠着出卖旧主,崔湜得到武三思的重用,被提拔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当时还有另外四个官员也十分巴结武三思,朝堂上下十分鄙夷他们这种行为,蔑称以崔湜为首的这五个人为“五狗”。但崔湜只想着升官发财平步青云,根本顾不上这些。
次年桓彦范等人政斗失败被革职流放,崔湜竟对武三思提议说应将他们都杀死,以免日后回京形成后患,并向武三思推荐了自己的表兄周利贞,武三思听了深以为然,指使周利贞阴谋杀害了桓彦范等人。
然而好景不长,神龙三年(707年),太子李重俊不满武三思一党嚣张跋扈,危及他的太子之位,发动景龙政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党羽数十人。
崔湜陡然失去靠山,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眼看着就要被清算,但他的目光快速掠过朝堂众人,很快为自己找到了新的靠山——中宗昭容上官婉儿。
3
风头正盛的上官婉儿为什么会接受崔湜的投效?崔湜已经两次背弃旧主,难道她就一点都不担心?
这大概是因为崔湜的确颇有才干且下笔成章吧,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号称“巾帼宰相”,博学善文,想来会比较欣赏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才子,而且她大权在握,满朝也找不出几个比她还有权势的人,自然不必担心崔湜另投他人。更何况,崔湜身姿挺拔容颜俊朗,这大约也能让人对他的容忍度高上几分。
不管真实原因是什么,总之崔湜抱上了新的大腿,成为上官婉儿的情人,侍奉起婉儿及她身后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他因此顺利度过难关,并又一次体验了扶摇直上的升官速度。
景龙二年(708年),崔湜迁兵部侍郎,他的父亲此时任礼部侍郎兼尚书省副职,父子二人同为侍郎的盛况,乃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之。
靠着上官婉儿的提携,崔湜离权力中枢越来越近,隐约已经有些天子近臣的意思了。这年重阳节,中宗携群臣去往慈恩寺,崔湜自然也在其中,宴半酒酣时,崔湜挥毫写下应制诗一首。
《慈恩寺九日应制》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没过几个月,崔湜又迁中书侍郎,同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不到四十岁的年纪成为了大唐宰相。
第二年,崔湜与武三思从前的党羽郑愔一同执掌典选,主持朝廷选官,此时的崔湜几乎已经没有底线,他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致使新选上来的官员良莠不齐,极大程度干扰了选官制度的运作,因而被御史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但在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的周旋下,很快改为襄州刺史。
由此可见,品德欠缺之人即使有身居高位的机缘,也很难守住这个地位。
崔湜在襄州刺史任上只待了不到两年,却是日日感叹时光如水,日日思归,渴望能离开襄州能重回长安。
《襄城即事》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晴。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很快,崔湜等来了回长安的机会。
4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驾崩,韦后扶植中宗三子李重俊登基,实则自己在背后掌控朝堂,企图效仿武则天事。
韦后和上官婉儿权势煊赫到极点,很快召崔湜回长安,让他担任吏部侍郎,同时第二次拜相。崔湜春风得意地打马回长安,一路上接受了不知道多少人或鄙夷或艳羡的目光。但他并不在意那些骂名,些许骂名有什么所谓,哪有有实打实的权势傍身重要。
然而没过几个月,大明宫里又一次发生了政变,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带人攻入宫中,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一党,上官婉儿也死于李隆基之手。为崔湜的青云路保驾护航的人全都死在了这场唐隆政变中,崔湜则被贬为华州刺史。
但他依旧不慌不忙,就像从前武三思死亡后那样,冷静地为自己寻找下一个靠山。这一次,崔湜选择的是太平公主。
唐隆政变后不久,李重俊禅位给相王李旦,史称唐睿宗,李隆基被封太子。李隆基父子对死去的韦后母女一党深恶痛绝,崔湜作为她们曾经的心腹,在被贬后很是低调了一阵子。为了将功折罪,崔湜提议开通南山新路取代旧路,以便利当地的水路交通。
景云二年(711年),崔湜果然因功受召回长安,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但朝局依然不平静,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二人为了斗倒对方,纷纷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于是经太平公主引荐,崔湜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三次拜相。
次年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去世,崔湜顺势做了太平公主的情人,成为太平的心腹。此时姑侄斗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太平公主似乎稍占上风,朝中“七位宰相,五出其门”,但是李隆基占据名分上的制高点,他毕竟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二人间的“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崔湜虽然政治道德存疑,但确实是有几分才干,而且他的弟弟崔涤是李隆基的心腹,所以李隆基也想拉拢他,甚至主动去崔湜家中做客,但崔湜始终不以为意,一心一意追随太平公主。
这样的忠诚在崔湜一生中可称罕见,也可能并不是忠诚,只是因为他认为太平公主的赢面更大,但我们姑且称之为忠诚,多年后,崔湜正是死于这份忠诚。
5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
次年太平公主一党预谋政变,废杀玄宗,崔湜还提议收买宫人给玄宗下毒。他们的密谋不幸被唐玄宗提前得知,玄宗先下手为强,发动先天政变,杀死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牵连了一大批朝臣权贵,崔湜被判流放岭南,只能老老实实上路。
新兴郡王李晋也因依附太平公主获罪伏诛,他死前叹息:“明明崔湜才是主谋,我即将被处死,他却只被判流放,这也太不公平了。”唐玄宗听了这话起了疑心,派人去查,果然查出崔湜曾打算毒死他,盛怒之下派人追赶流放队伍,就地赐死崔湜,时年四十三岁。
崔湜在流放途中还在想办法脱身,他对同行人说:“我跟你们不一样,皇帝肯定不会放过你们,但是我弟弟是皇帝心腹,说不定会宽宥我。”于是故意放慢脚步,期待京中有恩旨来赦免他。
但最终他只等来了赐死的诏令,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救他了。
观崔湜一生,博陵崔氏百年望族家风纯正,但崔湜却没受到半点熏陶,他是个有政治智慧的人,却没有把这种智慧用到正道上。他频繁地变换政治立场,几次毫不犹豫地抛弃旧主,最终只落得身死且背负骂名的下场。
这大概是对人无德则不立的最好诠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