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赵釴《晏林子》卷三:天下无佛鬼

(2023-10-01 08:34:10)
       今之仕人,率多拘忌。凡营造婚葬行来,必选日卜时,少有违碍,则以为不吉。坐客言笑,偶犯所讳,辄终身仇之。及见东汉顺帝时,廷尉吴雄自孤宦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远臣。)致位司徒,雄少时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办,不问时日。医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诉,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初肃宗时司隶校尉下邳赵兴,亦不恤讳忌,每入官舍,辄更缮修馆宇,移穿改筑,故犯妖禁。而家人爵禄,益用丰识,官至颖川太守。子峻,太傅,以才器称。孙安世,鲁相,三叶皆为司隶,时称其盛。桓帝时汝南有陈伯敬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马,终不言死。目有所见,不食其肉,行路闻,便解驾留止。还舍触忌,则寄宿乡亭,年老方举孝廉。后坐女婿亡吏,太守邵夔怒而杀之。时人多谈为证,因录之以开世俗一禁云。
范晔所处的刘宋时期,外来佛教思想的流传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加上统治者的支持,社会上一些名士、权贵也纷纷入教,就连当时的宋文帝也信奉佛法,下层劳动者也有削发为僧的。社会上信奉佛教的人日趋增多,到处佛寺林立,烟云燎快,封建迷信思想十分盛行,特别是当时的都城建康,这时情况更是严重。那时的情景正像唐代大诗人杜牧所描给的耶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合烟雨中”。
范晔认为天下无佛鬼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范晔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封建迷信思想有一定认识,他反对那种认为人死魂存的鬼神说教,他认为:“天下无佛鬼。”他常说:“人死了,他的灵魂也就消灭了。”为了驳斥这种鬼神说教,又避免受到社会上习惯势力的攻击,他采取巧妙的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寓于著作中。
  为此,他在《后汉书》里专门记载了这样两个有趣的故事:汉顺帝时,有一个名叫吴雄的廷尉,是个执法严谨的人,在当时很有名气。吴雄小时候家里贫穷得很,不幸母亲去世,他无钱去请那那些阴阳先生和三姑六婆给母亲选什么风水宝地、良辰吉日,随便找了个地方,定了个日期,把母亲安葬了。
  这件事情传出后,那些阴阳先生和三姑六婆便到处宣传说:吴雄目无法规,违犯世俗,将来必定败家灭族。但结果究竟如何呢?吴雄非但没有败家灭族,遭到大灾大难,相反,也娶了老婆,子孙满堂,儿子吴诉、孙子吴恭,爷仨都做了廷尉。
  汉桓帝时,汝南有一个名叫陈伯敬的人,他平时走路总是步伐端方合度;坐在什么地方总是端端正正的,吆喝牲畜, 连个“死”字都不敢说;到外面出游,不是良辰吉日,他宁可住在荒凉的乡间,也不上路回家。
  由此看来,陈伯敬可算是真心实意地遵守世俗,按理说,他一定会升官发财,荣华富贵,安乐一生了吧。事实上,他只不过被举过孝廉,而且后来也因为他的女婿犯罪被牵连,遭受了杀身之祸。
  范晔在《后汉书》里把他们放在块作对比,目的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的身世说明一个道理:阴阳家宣传的那些迷信思想是荒唐的、骗人的。而且范晔在陈伯敬的故事后面还寓意深刻地说:“当时不相信这种迷信思想的人,都拿陈伯敬的例子作证明。”这也是对当时流行的禁忌思想的一个极好的讽刺。
  范晔生前就准备写文章,宣传他的这种观点,但可借的是:他未来得及写就被杀了。他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叫人传话给竭力宣传这种思想的仆射何尚之,说:“天下决无鬼神这种东西,假如有的话,也该显灵了。”范晔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小受到封建思想的教育,本人又处于佛教盛行、封建迷信思想猖獗的时代,他能有这种认识,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比他晚些时候的范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无神论者,曾著有名作《神灭论》。范晔和范缜都是范汪的后代,范晔的思想大概也对后来的范缜有一些影响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