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178)嫩畏人看损,娇疑日炙消
(2023-09-27 14:59:54)卷五(一九)
牡丹诗最难出色。唐人“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不如“嫩畏人看损,娇疑日炙消”之写神也。其他如:“应为价高人不问,恰缘香甚蝶难亲。”别有寄托。“买栽池馆疑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别有感慨。宋人云:“要看一尺春风面。”俗矣!本朝沙斗初云:“艳薄严妆常自重,明明薄醉要人扶。”裴春台云:“一栏并力作春色,百卉甘心奉盛名。”罗江村云:“未必美人多富贵,断无仙子不楼台。”胡稚威云:“非徒冠冕三春色,真使能移一世心。”程鱼门云:“能教北地成香界,不负东风是此花。”此数联,足与古人颉颃。元人贬牡丹诗云:“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惟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晁无咎《并头牡丹》云:“月下故应相伴语,风前各自一般愁。”
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补编》存其诗一首又二句。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四、《新唐书》卷七二、《唐诗纪事》卷四〇。据《摭异记》记载:唐文宗时,程修己因为擅长画画应诏进宫。当时恰好是春末时节,文宗和杨妃在内殿观赏牡丹花。由于文宗相当喜爱诗,就问程修己:“现在京城里传唱的牡丹诗谁的最好?”程修已回答:“臣听王公大臣间,都称赞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文宗听了也赞赏不已。李正封用“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香味就像天上传来的,以“国色”比喻牡丹花色,如喝醉酒时双颊飞红的娇艳情态。此后,“国色天香”就成了赞美牡丹的专用词句,牡丹“国色天香”的美誉流传至今。
《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嫩畏人看损,娇疑日炙消。”出自唐·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全诗颇长,未引)
“应为价高人不问,恰缘香甚蝶难亲。”出自唐·鱼玄机《卖残牡丹》。全诗如下: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买栽池馆疑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出自唐·罗邺《牡丹》。全诗如下:
落尽春红始着花,花时比屋事豪奢。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门倚长衢攒绣毂,幄笼轻日护香霞。歌钟满座争观赏,肯信流年鬓有华。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
颉颃,音xié
háng。亦作“颉亢”。1、原义:鸟上下翻飞。出自《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司马相如《琴歌》之一:“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2、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晋书·文苑传序》:“
潘( 潘岳 )、 夏( 夏侯湛
)连辉,颉颃名辈。”宋岳珂《桯史·姑苏二异人》:“﹝呆道僧﹞状不慧,而言发奇中,与何(何簔衣)颉颃。”枣花似小能成实,桑叶虽粗解作丝。唯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宋·王溥《咏牡丹》。非元人作品。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真老实人言:
牡丹色彩秾丽,一派富贵气象,素有花中之王的称号,古来吟咏者甚多。因为吟咏者多,则很难脱颖而出。惟有别出新意,方能脱俗。本条所引牡丹诗句,或传神,或有寄托,或别有感慨,乃得扣动心弦,引得共鸣。而其所引清诗人吟咏牡丹佳句,或描摹牡丹神态栩栩如生,或烘托牡丹至尊众星拱月,或直称牡丹为仙斩钉截铁,或劝学牡丹品格言之切切,或推崇牡丹贡献惟此独一。而透过字面之佳,品读诗外之妙,更是意韵幽远,读者自可反复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