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避暑录话》:宋时禁诗

(2023-09-22 08:26:39)
  政和间,大臣有不能为诗者,因建言诗为元祐学术,不可行。李彦章为御史,承望风旨,遂上章论陶渊明、李、杜而下,皆贬之。因诋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等,请为科禁(戒律;禁令)。故事,进士闻喜燕例赐诗以为宠,自何丞相文缜榜后,遂不复赐,易诏书以示训戒。何丞相伯通适领修敕令,因为科云:“诸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是岁冬初雪,太上皇意喜,吴门下居厚首作诗三篇以献,谓之“口号”,上和赐之,自是圣作时出,讫不能禁,诗遂盛行于宣和之末。伯通无恙时,或问“初设刑名,将何所施”?伯通无以对,曰:“非谓此诗,恐作律赋省题诗害经术尔。”而当时实未有习之者也。
【闻喜宴】始于唐代,是科举时代的产物,是为考中进士的人专门举办的宴会。闻喜宴是进士接到金榜题名喜讯后举办的第一场庆贺宴会,名字起得很好,直观、形象。闻喜宴大多在曲江池举办,又被称为“曲江宴”。在唐代,闻喜宴一般是朝廷下令举办的庆贺宴会,具有浓厚的王朝色彩,高中进士的人需要自筹经费参加,有专门的“进士团”负责承办,进士们只要交钱,具体操办都由进士团负责。所谓的进士团,不是进士们自发成立的互助性组织,而是一个营利性机构,通过为进士们举办宴席挣一些钱。除了闻喜宴,新科进士还要参加一系列的其他宴会,被称为“关宴”,名目繁多,当然花费也很巨大,对于富家子弟来说应付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家境贫寒的人来说,却构成巨大的负担,有些人甚至要典卖衣物才能筹措经费。所以,唐代晚期曾经专门出台政策禁止新科进士的奢靡宴会,唐武宗、唐熹宗都曾颁布政策,对新进士宴饮的资费、参加人数以及时间范围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效果不佳。到了晚唐,闻喜宴开始由朝廷出资。宋代沿袭唐代制度,由政府出资举办闻喜宴。宋代皇帝对闻喜宴非常慷慨,花费的钱数更多,宋哲宗下令赐钱3000缗,也就是300万钱,用于举办琼林宴。按照程民生先生《宋代物价研究》推测,“士大夫之间一次小聚,500文也就可以了”。照此推测,300万钱可以举办6000次文人小聚。当然,皇家赐宴的菜品质量非一般文人小聚可比,价格当然也不具有可比性。不要说皇家,就是一些高官家的正式宴席,一次耗费上万贯也是常事,蔡京一次举办宴会,有一道菜叫蟹黄馒头,仅仅这一项就耗费130万钱。虽然殿试不是自宋代开始,唐代武则天时期已经有了,但是,把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在宋太祖时期完成的。吏部考试以后,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也就是主考官,决定名次。按照科举惯例,考中人员把主考官称为老师。这种形式使得所有考中进士的人员都成了“天子门生”。如此一来,天下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成了皇帝的学生,知识分子以此为荣,皇帝也达到了延揽知识分子的目的。对这些天子门生慷慨一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这种事情对一个人来讲,一生只有一次。宋太宗、仁宗、徽宗对闻喜宴非常重视,都要赠诗庆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以后,还要赐给《中庸》《大学》《儒行》文章,以示奖励,并且吩咐御厨做几个菜送来。不仅如此,皇帝还要赐花,进士把花戴在头上。进士们宴罢往往结队游琼林苑,成为当时盛事。司马光、文天祥等人都曾经参加过琼林宴。于是,“琼林宴”在宋代以后的小说、戏剧中成为一个高频词。与闻喜宴对应的还有鹿鸣宴,是在乡试结束之后,地方官为举人举办的宴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