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自牧之典客裘
励太史自牧,以世家子官词林,落魄不羁,索逋人常满户外。一曰天气甚寒,设盛馔宴客。客皆衣紫貂海龙而来,室中多设火炉,劝酒甚挚。客皆汗出,解衣畅饮。先生潜令家人取赴质库,酒罢始以情告。众皆无可如何,次曰各送还质券而已。
毛西河七十八岁望生子
越中骨董铺中,有毛西河先生命册(周代天子册命臣下的文书。未宣读前称命书;宣读后称命册。),乃康熙戊寅年,京口印天吉推演,时先生年已七十八矣。又先生姬人命册,亦同时推算,时年三十二,殆即曼殊也。姬人命册中殷殷以子息为问,术者言今年不育,则终无子矣。七十八老翁尚望生子,亦可发一笑也。
由毛西河说到獭祭
毛西河(1623—1716),名奇龄,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号秋晴,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以毛西河名世,人称西河先生。
毛西河在康熙时被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任明史馆纂修官。后辞职治学,于经史、音韵深有研究,所著极丰。所作《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可见毛西河学养之深厚。
毛西河曾纳妾名曼殊,他非常宠爱,以致夫人陈氏颇为不平。
陈氏为此,常当着客人的面诋毁其夫。说:“你们不要以为毛先生多才博学,他就是写个七言八句的诗也很费劲,须要依靠獭祭才能写好。”
故当时有人写诗“曼殊不擅专房宠,谁识君诗獭祭成。”来雅谑毛西河。
现在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獭祭”二字的含义。
獭祭,又叫獭祭鱼,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獭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很象是古人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人们就称獭为“獭祭鱼”或“獭祭”。
大诗人李商隐就有“獭祭鱼”的外号。
“獭祭鱼”的外号,将李商隐作诗喜欢罗列故实、堆砌成文的特点形象地刻划了出来。
称李商隐为“獭祭鱼”应是宋人,宋初有一批人喜爱李商隐诗,号“西昆体”。宋吴炯在《五总志》中说:“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后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说:“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隐事难。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这都是对李商隐诗文肯定基础上的微词。
其实,为文“獭祭”,实际就是指喜欢参阅资料,并非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好习惯。
郁达夫先生曾经肯定过“獭祭”的功用,并写过一篇《獭祭的功用》的文章,可见郁达夫对獭祭的功用很欣赏。
以上说的是为文喜爱参考资料,人称“獭祭”,但大自然中的獭祭鱼是什么呢?
《礼记·月令》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吕氏春秋·孟春》说:“鱼上冰,獭祭鱼。”高诱注曰:“獭
,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
獭祭鱼似乎给人一种虔诚感,其实,獭是很凶残,在食鱼后,喜欢将吃剩、杀死的许多鱼摆在那里待食。
所以才有人说写文作诗,喜欢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排列之意。
“祭”字,本意也有“残杀”的解释。
西河先生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考核精细,始伸纸疾书。其夫人陈氏,以先生有妾曼殊,心尝妒恨,辄詈于诸弟子之前曰:“君等以毛大可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先生曰:“凡动笔一次,展卷一回,则典故终身不忘,日积月累,自然博洽。后生小子,幸仿行之,妇言勿听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