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明〕李贽》

(2023-07-17 10:42:38)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明代作家李贽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首先写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孔子为圣人,斥道教与佛教为异端,作者指出人们这是盲从“父师之教”;第二段写世代沿袭此风造成人们“万口一词”“千年一律”地盲目崇奉孔子,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也是“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但作者这么写是故意用反语。这种写法绳里藏针,锐利至极,直刺人心。芝佛院——湖北省麻城市东十五公里的一座佛院,李贽在此著书讲学十余年。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李贽文章见解独到、思想进步,敢于直接向传统的尊孔理念提出挑战的特色。文章写法独特,先立后驳,文字精辟精警,讽刺中带着诙谐的情趣。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他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异端,我也认为它们是异端。人们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父亲和师长的教导里听熟了的;父亲和师长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儒家先辈的教导里听熟了的;儒家先辈也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他们是因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孔子说“圣人那是我不能够达到的”,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讨伐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这一定指的是道教与佛教。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儒家先辈根据主观猜测而作出上面这些结论,父亲和师长承袭和述说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众人之口说着一样的话,是不可能揭穿的;千年以来都是一样,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不说是“徒然无用地记诵孔子的话”,而说是“已经懂得了孔子这个人”;不说是“勉强把不懂当作懂”,而说是“懂了就是懂了”。到今天,即使有眼力,已没有什么用处了。)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我是什么人呢?敢说自己有眼力?也只有跟随大家罢了。已经跟从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圣人,也就跟从众人而供奉孔子像,所以我跟随众人供奉孔子像于芝佛院。
——《焚书》
正话反说,层层入理,冷嘲热讽中饱含着李卓吾对当时世道学风的强烈愤慨和深沉苦痛。
人脑是思维活动器官,它本来应该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加工然后独立思考决定自我行动的器官。可是,自从人类分为对立阶级,出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思想垄断的现象随之出现,人脑功能就趋于退化了,适合统治阶级文化专制的学说,于是受到重视,得到普及。孔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被奉为万世不易的“经典”,人皆以孔子之是为是,以孔子所非为非。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人云亦云,蔚成风气。到了李贽时代,宋儒道学猖獗,更把孔学抬到吓人的高度。孔子明明说“圣则吾不能”,道学先生曰:“不,这是他老人家自谦,孔子是无所不能的。”孔子说“攻乎异端”,道学先生就随心所欲注释:“圣人所说的‘异端’,就是老子学说和佛学。”尽管孔子当时佛教还没有输入中国,李卓吾这篇文章是对盲目尊孔,排斥“异端”的学阀尖锐的一刺!
李卓吾看透了这些道学先生的“家底”,他们除了在孔子著作中断章取义地摘出一些圣人语录,加上随意的注释以欺世盗名而外,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孔子和孔子学说的精髓;他们除了念念有词地重复孔子几句老话,自己并没有多大本事。但是他们凭借“皇恩浩荡”,俨然成为注解圣人之学的专家、泰斗,然后理所当然地在中国大地出现“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的学术禁锢、板结和沉闷的局面,人民徒诵其言不知其人;唯几千年的圣人之言是听,不容怀疑,更不容持异议,这样的民族、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希望,还会有活力么?
历代统治者造成了“万口一词”、“千篇一律”的沉沉黑夜氛围,凝固得似铁似墨,人们似乎也已安于奴隶,安于愚昧,有点“乐不思蜀”的味道,但是思想界先驱的志士仁人却为这众生沉睡的局面感到不安,为了唤醒民众,他们不惜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在凝固的黑夜燃起一支蜡烛,投射到那些封建帝王以及御用学阀的嘴脸上,让人们看出其残忍、伪善、诈骗的原形。李卓吾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先驱。
文末几句话,是辛酸而又辛辣的。“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游戏笔墨,道出个中隐情。古往今来,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么?李卓吾承认这是随大流的违心之作,倒是道地的真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