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绩《亡妻龚氏圹铭》
(2023-07-15 17:36:49)
《亡妻龚氏圹铭》是清代文学家彭绩为中年早逝的妻子龚氏所作的墓志铭。文中大段写亡妻之葬年、卒年及葬地、家世,只有两处写其身后事:一是“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一是“彭绩得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身前之事毫不提及,只写身后之事,其感人之处正在这里。文字短小,语言平淡而情深感人。
作者简介
彭绩(1742~1785),清诗文家。字其凝,号秋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布衣。绝意科举,品性孤高,耿介绝俗,家贫,卖屋葬亲,家具荡然,独携先世遗书两簏,转徙无常居,终以穷困客死他乡。与彭绍升等以文学相切磋。著有《秋士遗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三八、彭绍升《彭秋士先生墓志铭》。
亡妻龚氏圹铭1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朔2,彭绩秋士具舟载其妻龚氏之柩3,之吴县九龙坞彭氏墓4,翌日葬之5。龚氏讳双林,苏州人,先世徽州人6。国子生讳用鏊之次女7,处士讳景骙之冢妇8。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在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之十二日。诸姑兄弟哭之9,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始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10,发数茎白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我用船装载妻子龚氏的灵柩,到吴县九龙坞彭家墓地去,第二天下葬了。龚氏名双林,苏州人,祖先是徽州人。她是监生龚用鏊的二女儿,隐士彭景骙的大儿媳。嫁到彭家十年,年龄三十岁,因病而死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各位小姑兄弟们为她哀哭,感动邻居。这时候,我才知道柴米的价钱,掌管家务,且不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过了一年,头发都白了几根。)铭曰:
作于宫11,息土中,嗟乎龚。(铭辞说:操劳家中,安息土里,呜呼龚妻。)
圹(kuàng)铭:墓志铭,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文类似传记,铭文是韵文。或有志而无铭,或有铭而无志,或有志亦有铭。此文即属第三种情况。圹,坟穴,坟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柩(jiù):已盛尸体的棺材。之:往、到。吴县:江苏吴县,清代与长州同为苏州府治所。翌日:明天,第二天。徽州:府名。治所在安徽省歙县。国子生:即监生,肄业于国子监的人。讳:对死者名字的称呼。用鏊(ào):龚用鏊,龚氏之父。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者曰处士。景骙(kuí):彭景骙,作者之父。冢妇:嫡长子之妻。冢,嫡长。姑:丈夫的妹妹,即小姑。期(j):年,一年。宫:房屋,此指家庭,室内。
创作背景
吴门彭氏原系望族,是苏州地区出名的门第清华、状元辈出的大家族。可是彭绩一支,其父彭景骙即以布衣终身。到彭绩,也是一应县试不售,就绝意科举,在貌似安贫乐道的行迹中透射出一种魏晋文人式的放逸心志。其妻龚氏于归十年,清贫自守,其德性与家风如符相契,但不幸中年早逝。作者哀伤之下,作此铭文。创作时间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哀悼亡妻的铭文,它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沉痛悼念之情,同时也赞美了妻子勤劳、干练,善于持家的才能及其聪慧贤淑,温柔善良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
文章首先描叙埋葬亡妻的经过。“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朔”,作者“具舟载其妻龚氏之柩,之吴县九龙坞彭氏墓,翌日葬之”。开门见山,一句话把亡妻的葬事叙述得十分清晰。紧接着又叙述妻子的名字和籍贯,还介绍其身世,说她是“国子生”龚用鏊之次女,说明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识礼。然后又介绍妻子的不幸早逝。他俩结婚十年,她因重病不治而死(“以疾卒”),年仅三十岁。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精力亢盈的少妇,突然病故,确实值得哀怜和惋惜。对于夫妻感情深笃的作者来说,妻子的遽亡给自己感情上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这是因为妻子是一个恭谨勤劳,贤淑聪慧而又温柔善良的女子,对公婆孝敬,对兄弟姊妹宽厚温和,使全家和睦相处,生活美满。正因为如此,妻子病故后,“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她的死,不仅引起了全家的悲哀,而且引起了邻里乡亲的哀痛,这是她平时为人和善,乐于助人又待人宽厚的结果。作者用“诸姑兄弟哭之”,来烘托全家的悲伤气氛,映衬妻子贤惠和善、待人宽厚的优秀品德。对于这样一个贤淑的妻子不幸病故,作者内心的哀痛是可以想见的。但他对妻子之贤,对自己之哀一字不提,只用“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来衬托,让人通过想象来感知其性格和人品,这比直说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强烈。
紧接着又描叙妻子勤俭持家,善于料理家务的突出才能。作者又用了衬托手法,只说因有这位贤内助,有这位聪慧干练的妻子主持家务,所以自己从不过问家事,一切依靠妻子。然而,现在妻子离开人世了,自己只好亲自处理家务,为家庭生活琐事操心,“始知柴米价”。不仅如此,由于妻子的辞世,使自己“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这就是妻子去世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影响。
这几句描写,言简意赅,语短情深。一方面介绍了妻子去世给自己家庭带来的不幸和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夫妻感情的深厚,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妻子死亡刚过一年,作者便“发数茎白矣”。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她的贤淑,温厚与善良,这就从侧面突现、赞美了妻子的高尚品德。正由于贤妻的突然病逝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了严重的创伤,所以妻子死后不到几年,作者也离开了人世,死时才44岁。这件事再次说明了妻子的贤惠和二人感情的深厚。
此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一是多处使用烘云托月和比衬手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全文无一语言及妻子之贤,也无一语道出亡妻之痛。但是通过烘托渲染,特别是通过衬托,不仅充分表现并赞美了妻子贤淑、温厚、善良的品德,而且也深刻表现了作者亡妻之痛。二是避实就虚,虚实相济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大为生色。文章是篇铭文,篇幅不宜过长,因而不能长篇大论,于是,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避实就虚、虚实相济的手法。例如文章主旨是写妻子之贤和亡妻之痛,但又不宜详述事例,于是只写几件妻子死亡造成的影响和严重后果(妻贤是因,妻死方知柴米贵是果;悼妻是因,期年而发数茎白是果),从而深刻表达了文章主题,使文章简洁生动,短小精悍和深挚感人。另外,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感情,写得情真意切,含蓄哀惋,因而使它成为悼亡文章中的精品。
名家点评
近代国学家王文濡:以少许胜人多许。(《续古文观止》)
当代诗人马南邨:与郑板桥同时的一位清代文人彭绩,写过一篇概括力最强的非常动人的文字,这就是他作的《亡妻龚氏墓志铭》。它写龚氏‘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寥寥几句,可以敌得过几千字日常琐事的描述。(《燕山夜话·少少许胜多多许》)
南昌大学教授段晓华:此文特别之处在不记死者生平事迹,而用数语描写生者的窘迫痛苦,以见出死者的孝顺贤惠,持家艰辛,简洁而有余味。(《续古文观止注释》)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严迪昌:彭秋士的这篇短文仅134字,却以淡语抒哀情,简洁峻峭的笔致间回转着对亡妻的深沉悼念,实在可当一首悼亡诗来吟诵。(《历代小品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