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赵釴《晏林子》:“吾无隐乎尔”
(2023-07-07 15:12:23)昔晦堂老子(宋代高僧,住黄龙寺。黄庭坚曾师事于他。)尝问山谷“吾无隐乎尔”之义。山谷诠释再三,晦堂终不然其说。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因问曰:“闻木犀香乎?”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山谷乃服。此正吾夫子无隐之教,得晦堂发明透彻。所谓四时自行,百物自生者也,但学者不能随处见得。(晦堂禅师在此借桂花暗香袭人,以启发黄庭坚对孔子之语的理解。隐乃藏匿,不显露之义,也不为人所看见。那么桂花的香气是不可见、不可识、不可听、不可尝的,但是可闻,亦由可闻而感知。一如优良的家风和做人的德行,虽隐而绵延无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传承有序,因果轮回,善恶有终。由此更可知,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同样是“吾无隐乎尔”,关键是人类是否对大自然有更大的感知程度。)
苏子由云:“读书须学为文,余事作诗耳。”吾有旨于其言,学者覃一生精力,白首于王、孟之门而不忍去。然竟何所发明,信诗者文之余也。
范景仁(范镇,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与司马温公,皆上疏谕律尺之法,又与光往复论难,凡数万言。往在馆职,唯议乐不合,弈棋以决之,君实不胜。后二十年,君实在西京,往候之,不持他书,唯持向所说乐论八篇,争论者数夕不能决,又投壶以决之,景仁不胜。君实叹曰:“大乐还魂。”二公论乐而终之以戏何,所以平胜气也。胜气难平,唯在虚心观理。若词锋甚锐,则宜暂止,少选气和,是非自见。故人知有言之辨,而不知无言之辨,辨之至者也。如复墨守,牢不可改,知者代作,留俟百世可也。
前一篇:历史上的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