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庐西酒徒
庐西酒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63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嵘《诗品序》(3)

(2023-06-23 15:40:15)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49],润之以丹彩,使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在《诗品·总论》中钟嵘将“兴”提到了首位,这足以看出钟嵘对“兴”的重视。钟嵘认为“文已尽而意有余”为“兴”,这与我们认为的“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不同,钟嵘是站在文学接受的审美角度,站在读者阅读体验的立场上来阐释“兴”的含义的。他跳开了以往将“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的局限,从文学接受这个角度对“兴”做出了新的解释。
“文已尽而意有余”是指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具有无限的情感内涵,使诗韵更加悠长,让读者回味无穷,从而引起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文已尽而意有余”让我联想到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说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都会给人一种回味悠长之感。《诗品》注重读者,在提高“兴”的理论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地位,使得创作者更多的去关注读者的体会。
钟嵘论“兴”,从“滋味说”出发,不仅看到了自然界的景物对人产生的兴发感触的作用,還强调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对内心的感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后者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等。
对于“比”和“赋”,钟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诗品》认为“比”是“因物寓志”,即诗人抽象的情感比如说志向、情思等要借助景物形象表现出来。“赋”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即直接的描写事物,通过语言来描写、刻画。
钟嵘在对“兴”“比”“赋”做了一番解说后,接着又说:“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在这里钟嵘说明了三者必须紧密结合,通过景物来表达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者之间不可分离,要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味之无极”的审美效果。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50]。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51],有芜漫之累矣。(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