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疏】
《诗品》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批评著作,对自汉迄于齐梁122位五言诗人分上、中、下三品进行品评。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钟嵘追溯诗人的源流,论述诗的体制,比较系统、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的精辟见解,初步地建立起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体系。
这篇序言是钟嵘诗歌批评的理论纲领,文中就诗歌的发生和功用、诗歌审美标准等问题加以论述,鲜明地体现了钟嵘的文学思想。
钟嵘认为诗歌是诗人受到客观事物感召的产物。《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环境影响,有所感触,将其抒发出来,就产生了诗歌。钟嵘突破了秦汉“诗言志”传统,着眼于诗歌对于个人的审美愉悦作用,是魏晋以来文学自觉的反映。
不同于传统的“六义”说,钟嵘创造性地提出“三义”说,认为“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对“兴”“比”“赋”这三“义”重新进行了界定,将“兴”定义为“文已尽而意有余”,“比”定义为“因物喻志”,“赋”定义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钟嵘认为,只有“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即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咏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
钟嵘提出诗歌要“吟咏情性”,其“情性”主要指哀怨之情,如评《古诗》“多哀怨”,评李陵诗“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齐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苦难的现实生活形成了诗人以悲为美的心理感受。
在《诗品序》中,钟嵘提出了“直寻说”“自然英旨说”。这是针对作诗用典和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主张提出的。他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典故以增饰文彩。),皆由直寻。”这就要求诗人不仅能够直接地感受外物之美,而且能够自然地表现出来,反对堆砌典故,这种观点就诗歌本质立论,体现了钟嵘对诗歌艺术规律的独特认识。
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欲以照烛三才,晖丽万有[2],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3]。(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1]气之动物四句:《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2]烛:照。三才:指天、地、人。晖丽:光彩照耀。万有:万物。[3]灵祇待之以致飨五句:指诗的作用幽显皆达。动天地,语出《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昔《南风》[4]之辞,《卿云》[5]之颂,厥义夐[6]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7]楚谣曰:“名余曰正则。”[8]虽诗体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滥觞也[9]。
逮汉李陵[10],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11]之制,非衰周之倡也。(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4]《南风》:《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5]《卿云》:《尚书大传》谓舜时歌曲。[6]夐:久远。[7]郁陶乎予心:语出《尚书·五子之歌》,孔注:“郁陶,言哀思也。”[8]名余曰正则:语出屈原《离骚》。[9]滥觞:比喻事物的开始。[10]逮汉李陵:《文选》载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或疑系后人假托。[11]炎汉:依五行说法,汉代以火德兴起,故称炎汉。)
自王、扬、枚、马[12]之徒,词赋竞爽[13],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14],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15]。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16]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致[17]。(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12]王、扬、枚、马: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13]竞爽:争胜。[14]李都尉:即李陵,官骑都尉。班婕妤:西汉女作家,名不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15]一人而已:指除了班婕妤,仅李陵一人。[16]东京:东汉。[17]质木无文致:指枯燥无文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18];平原兄弟,郁为文栋[19];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20],自致于属车[21]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下来到了建安年代,曹操与曹丕父子,非常爱好文辞;曹植、曹彪兄弟,兴起成为文坛栋梁;刘桢、王粲,成为他们的羽翼。次第有攀龙附凤,自己来做附属的,大约将要以百来计算。文质兼备的兴盛,在当时是非常完备了。[18]建安:汉献帝年号。笃好:深好。[19]平原兄弟:指曹丕和曹植。建安十六年(211),曹植封平原候。文栋:文坛栋梁。[20]攀龙托凤:龙凤,喻君王。指依附曹氏父子的文学之士。[21]属车:古代帝王出行时侍从之车。)
尔后陵迟[22]衰微,迄于有晋。太康[23]中,三张[24]、二陆[25]、两潘[26]、一左[27],勃尔复兴,踵武前王[28],风流未沫[29],亦文章之中兴也。(之以后逐渐颓唐衰落,直到晋代。太康中间,有张载、张协、张亢这“三张”,陆机、陆云这“二陆”,潘岳、潘尼这“两潘”,一左思。[22]陵迟:衰颓。[23]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25]二陆:陆机、陆云。[26]两潘:潘岳、潘尼。[27]一左:左思。[28]踵武前王:屈原《离骚》:“及前王之踵武。”指效法、复兴建安之盛。[29]沫:已,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