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2023-05-24 08:48:43)古代很多才子蹭蹬科场,多年才得一第,而其后的仕途也经常不得意,然后只能传食诸侯(传食,辗转受人供养。)、混迹幕僚,所以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会悲叹命运不济,以及生当乱世、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意。
儒家主张有为而作,古人还经常说立德、立功、立言是士大夫追求的不朽事业。可惜千万人中估计只有一位,可以接近这样的人生目标,绝大多数人都是别人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唐代一位诗人就曾目睹一些得意人表演,心中却感慨万千。下面介绍罗隐的两首七绝,信手拈来,表达委婉,字里行间充满惆怅。
《偶兴》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
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罗隐是大家非常欣赏的晚唐诗人,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创作,世人曾说黄河或有澄清之时,可是他却未必有后继之人。诗人仕途受阻、报国无门,内心忧虑、率尔成章,这首诗虽然是即兴之作,却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
诗人才华卓越,虽然在科考中屡次铩羽而归,可是他却一直坚持不懈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的多年付出也终于在晚年得到了回报。诗的前两句讲述作者追逐功名、奔走权门,有时又不得已低眉事权贵的经历。
“二十春”,表明罗隐在仕进之路中上下求索、苦苦等待的坎坷经历;“避车尘”,则委婉地道出了诗人在京城里奔走、干谒的辛苦。“曲江池畔”,本指长安城里的著名景点,此处代指京城。
后两句传达出诗人满腹的怅惘,罗隐在科考之路中奋战多年,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蹉跎了岁月。可是诗人并未叙述功业未就的苦闷之情,却故作旷达之意。他一边观看那些“得意人”的表演,一边用酣畅淋漓的笔锋,刻画出众生百态。读者在赞赏的同时,也会深切地同情作者不幸的遭遇。
可怜这位唐代才子,饱经凡尘沧桑,阅遍世态炎凉,他尽力地压抑着心中的悲苦,并用极其平静的口气,叙述着一件仿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正反映出作者已经伤心透顶,并将痛苦深深地镌刻于心底。
王濬墓
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
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提起王濬,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西晋著名将领,曾亲自率领水师大破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读者或许是从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知晓王濬这个历史人物,而罗隐则是通过赞美王濬青史留名,感慨自己壮志难酬的落魄潦倒。
王濬墓位于河北邢台,当时因为科考失意、无颜还乡,罗隐只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为了生计和前途,诗人经常辗转各地,有一次他途经邢台,偶然得知此处还埋葬着这样一位名人,于是就顺便前去凭吊。
前两句抒写了作者的观点,罗隐认为自己也算是一位铮铮男儿,之所以难以成为王濬那样的英雄人物,主要是生不逢时。所以即使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被压制和排挤,作者借此说明,时势可以造就英雄。
接下来的两句评价了王濬的“时来命通”,罗隐觉得假设东吴气数未尽,即使司马氏力量强大,王濬本领高强,或许他也未必可以斩获如此奇功伟业。
诗人自认为找到了命运穷通的影响因素,当一个人福星高照,自然就会发生命运转折,所以当男儿遇时命通,成就英雄霸业也就指日可待。
作者在这里提出的命运,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他觉得文人的命运更多地受到时代的影响,自己根本无法扭转。全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惆怅,更显示出作者对无法掌握命运的无尽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