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023-05-04 09:23:09)
《田家》其二
南宋 · 范成大
稚子呼牛女拾薪,山妻自脍小溪鳞。
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渊明行辈人。
范成大早年为大宋王朝努力工作,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晚年隐居林泉,也经常深入乡村,体察百姓们的疾苦,并用生动的笔墨,创造了大量反映田家生活的优秀诗篇。这首诗描写了农户一家老小的劳动场景,让人如临其境。
前两句首先介绍了田家儿女和妻子的活动,儿子还是幼稚的小孩子,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招呼耕牛吃草、入棚。女儿稍微大一点,正在户外忙着捡拾干柴。田家从溪流里钓了几条鱼,妻子一边嘱咐孩子干活,一边不停地在灶头烧火、脍鱼。
而田家的父亲虽然年老体衰,却依然可以自理,他悠然地躺在庭院里晒太阳。作者没有具体描述他的外貌,却说他与东晋隐士陶渊明可能是同辈人。
作者在前三句采用铺叙手法,结尾却充满想象,夸张地描述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情,其实正反映出文学的极大张力,也让读者仿佛看到农户一家老小恬淡俭朴、又是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七言诗·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昼出外除草夜晚在灯下纺麻。乡村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闲暇。小孙孙虽然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是啊,也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鉴赏提示】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早已辞去了官职,退居在他的家乡昆山的石湖。这一年,他的病体稍为好些,在石湖野外,即事吟咏,写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首《田家》是其中“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之一。《田园杂兴》六十首,是范成大集中的、系统的、成批的田园组诗,这批组诗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农家生活,包括:景物、岁时、风俗、人情;农家生产劳动欢快愉悦,农民生活的灾难煎迫。总之,田农之家的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摄入了他的诗作。《田家》这一首,则是从“四时”中的夏日景象这个特殊的角度,反映农家生活的勤苦风尚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夏季是庄户人家最忙碌的季节。夏田收获了,秋田播种了,接着就要耘田除草,还有种瓜点豆、织麻纺线种种劳作。不仅田间劳动繁重,家里的劳作也绝不轻快;不仅白昼不得闲暇,而且夜晚也不得早息。因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动员起来了。繁忙的劳作,使人们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疲劳。人们以田作和女工而自任,没有任何一点松懈。这就是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诗意。
首句的“耘田”、“绩麻”和次句的“儿女”相应,就是说,昼出耘田的是丁壮儿男,夜里绩麻纺线的是妇媳女姑。其实这两句诗在句法上是倒装结构,可以写成 “村庄儿女各当家,昼出耘田夜绩麻。”但是诗句不兴作这样的句法,因为这样写,不仅语气平直,更重要的是意象不强烈。因此,只能把“昼出”句置于首句,然后补以“村庄”句。
三、四两句换了场景,写到了孺子童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家的勤勉,成为自然风习,就连不懂人事的小娃娃,在游戏的时候,也学着剥豆种瓜。“当家”的大人们,耕织不懈,一半是为了衣食,另一半还是为了“供奉”,也就是说,为了向公家缴租米,缴绢布。可是儿童辈,傻头傻脑,完全不懂得这些事,为什么也在桑树下学种瓜呢?这不是农家的勤勉家风吗?这不是农家的真正本色吗?
范成大的田园诗,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清新、活泼、通俗,这种特点,从这首《田家》诗里完全可以看出来。
《田家》其三
南宋 · 蒋九成
雨笠烟蓑是我家,不谈风月话桑麻。
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
关于作者的资料少之又少,经过仔细查阅,才得知蒋九成是江苏江阴人,字君韶,他自幼好学,才华突出,还非常孝敬母亲。这首诗介绍了诗人隐居乡村的恬静生活,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前两句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生活情况,作者告诉大家,自己生活在一个鱼米之乡,那里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渔民头戴雨笠、身穿蓑衣,正在烟雾迷茫的水面上辛勤劳作。诗人不慕名利,他生活的地方远离繁华和热闹的城镇,乡亲们平时谈论的话题无关风月,而是有关“桑麻”之事。
后两句颇有诗趣,“偷闲小立茅檐下,喜看儿童学种瓜。”诗人平时经常闭门不出,认真地钻研典籍和诗词。这一天他忙里偷闲,悠然地伫立于茅檐之下。此时农夫们都已下田劳动,身边一边静谧氛围。一个“喜”字,更是显得情感真挚。
诗人正感到有些无聊,眼帘中忽然出现一个小孩,他正有模有样地学着种西瓜。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却极大地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全文朴实易懂,前两句率真自然,结尾则情景相生,展现出农家儿女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高尚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