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2023-04-17 09:45:57)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元祐八年,苏轼担任定州知州,而此时门下侍郎李清臣在科考中负责命题,并借机请求宋哲宗废除新法。苏辙上疏反驳,指责陛下擢用累岁不用之人,怀私忿而以先帝神宗为辞。
哲宗览奏后非常愤怒,立即将苏辙贬到汝州。紧接着,御史赵挺之等人又开始弹効苏轼曾诽谤先帝宋神宗,于是哲宗不分青红皂白,又把苏轼贬到英州(广东英德)。
苏轼这时已年近六旬,千里迢迢地奔赴贬所,途中之艰难,读者不难想象。不久他就忧悸成疾,加之他平时不喜欢安排生活,所得俸禄,随手用尽,他希望哲宗允许他舟行赴英州。可是他还未到英州,朝廷又将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他曾悲切地写信对朋友说,弟弟苏撤先贬汝州,再贬袁州:长子苏迈带领全家去常州就食,自己带着三子苏过、侍妾朝云赴贬所。兄弟分离、家属散落,实在令人悲伤。但事已至此,也只好随缘委命。
这首七律就抒写了他的这段坎坷经历,并彰显出诗人恬淡襟怀。首联就显得富有情趣,“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诗人遭受贬谪,身体也每况愈下,更何况人地两生,本该悲愁不堪。可是诗人却说这里似曾相识,难道是在梦中来过?
新丰,指陕西临潼的新丰镇。汉高祖刘邦是丰邑(江苏丰县)人,建都长安后,其父思归,刘邦就在此仿照丰邑,改筑城寺街道,并把丰邑的百姓迁来,所以这里又叫新丰。而广东也有新丰县在惠州之北,诗人于是联想到这个典故。
诗人这样的想法不是没有依据,颔联就表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无论是当地的百姓,还是衙门里的官吏,都对他的遭遇感到不平,大家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先生。
“惊怪”二字,十分传神,既描绘出当地民众对苏轼的爱戴,也委婉地批驳了宋哲宗的决定是多么不得人心。诗人无罪被逐,就连普通百姓都为其鸣冤,朝廷却再三排挤和打击贤能之士,令人无比愤闷。
颈联化用苏武、管宁的故事,“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表明他作好了长期贬谪的思想准备。苏武是汉武帝时代的大臣,他出使匈奴,十九年不得返汉。管宁是三国时人,曾避乱辽东,三十七年后始归。
这两句借古喻今,先生觉得自己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又憔悴不堪,恐怕会客死他乡。即使侥幸可以获赦,估计也要等待一个漫长的时期。苏轼博学多才,更能高瞻远瞩,对自己的前途也做好了准备。后来他被贬到海南儋州,虽然遇赦,最终还是未能回到故园。
如此想来,诗人反而觉得心情变得开朗,加上惠州民风淳朴,他也不再如路途中那样忧虑了。最后两句彰显出其阔大襟怀,“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尾联一语双关,既指当地百姓用岭南的醇酒招待自己,又描绘了此时春光明媚,也让自己心情愉悦。
“幽人”二字,本指隐居的高士,这里则委婉地表达出对当地名流的尊敬。诗人虽然万死投荒,却又遇到了这么多热心的百姓,真让他感激涕零。
苏轼的这首七律情感真挚,语言朴实,令人感佩不已。苏轼虽然初到惠州,又觉得仿佛曾游,连新丰的鸡犬似乎都是老相识,它们也为自己的到来而感到高兴。
这里的父老乡亲都手牵手地欢迎先生,更以“岭南万户酒”款待他,诗人觉得没有必要遭到贬谪而难过了。作者以随缘自适的观念安慰自己,也彰显了他的淡泊襟怀。
苏轼沿赣江溯流而上。过了赣州,一行人攀过梅岭,再次乘舟一路曲折达到惠州,58岁高龄的苏轼,终于完成了从北到南长达半年的艰苦行程。
彷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用刘邦的典故,表示惠州如同家乡一般亲切,仿佛梦中曾经来过。
这首诗通篇抒情,颔联写当地人的热情,颈联写自己的感受,苏武思乡心切,而管宁则安心地生活在辽东讲学。
尾联赞美惠州四季如春,春色,又是酒名,家家有美酒,主人可以款待苏轼 。
看来,苏轼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了。苏轼甚至在惠州盖起了新房,然而他的对手并没有放过他,听说他过得挺惬意,不久就把他贬谪到更远的儋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